近日,我院重症医学科(ICU)在枸橼酸局部抗凝模式下,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技术(CRRT)成功救治一例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危重患者。
6月21日晚我院收治了一名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的86岁女性患者,患者以胸闷、气喘、气短、呼吸费力入院。医生检查发现,患者颈静脉怒张,双下肢水肿,床旁脑钠肽:ng/ml,钾离子浓度:6.78mmol/L,尿素氮:26.03mmol/l,肌酐:umol/l;考虑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心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经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患者无尿、容量负荷加重,血钾降低缓慢,意识逐渐不清,随时会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搏骤停的风险。
经会诊后,紧急转入ICU。经床旁超声发现该患者左、右股静脉、股动脉重叠解剖关系均变异,右侧颈内静脉可见陈旧性血栓附着于血管壁,此时为患者实施静脉置管术会有很大风险。于是,在凌晨1时,科主任孙超接到值班医生电话后迅速赶到科室,经讨论分析后决定为患者施行左侧颈内静脉置管。
值班医护人员紧密配合,半小时不到就顺利完成了置管。但此时患者血压已经降至91/44mmHg,且其凝血功能也很差。如此情况,为患者行CRRT治疗过程中,血压可能持续下降且难以逆转;患者既往冠心病、高血压史,长期服用抗凝药,治疗中极可能出现严重出血。经过紧急讨论后,决定采用国内最新CRRT抗凝方式---枸橼酸抗凝,该方式不影响患者全身凝血功能,且在治疗一开始时就能进行对接,有效避免治疗启动时血容量迅速下降导致严重低血压等的发生。
经详细制定CRRT治疗方案及监督CRRT各个环节预案后,准备为患者实施了枸橼酸局部抗凝模式的CRRT治疗。医护人员各司其职,开机、装管、冲管等调试血液透析机,准备枸橼酸钠和葡萄糖酸钙,并安装输液泵和微量泵,采血监测钙离子浓度,半小时后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开始对患者实施了在枸橼酸钠局部抗凝的保驾护航下的CRRT治疗。医护人员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酸碱度、电解质)变化,及时调整CRRT治疗剂量。治疗过程顺利持续运行11个小时后,患者酸碱度、电解质恢复正常,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下降,出入量平衡,心脏负担、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损害得以减轻,血压平稳,没有继发出血,已转危为安,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目前,患者已转入普通病区接受后续治疗。得知结果的患者及家属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CRRT相关链接
CRRT即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技术,与呼吸支持、循环支持及营养支持一起并称为ICU四大重要生命支持技术。该技术广泛应用于重症疾病救治,采用每天或接近24小时的一种长时间、连续性的体外血液净化疗法以替代受损的肾功能及清除体内的毒素,具有“床旁”和“连续性”两大优势,能最大限度减轻脏器负担、毒素对器官的侵害,促进器官的功能修复,使得血压波动幅度小,维持内环境稳定,从而有效降低治疗风险。不仅能清除多余的水分和毒素以实现肾脏替代治疗作用,还可以清除炎症介质,现已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肾脏病、烧伤、横纹肌溶解症、中毒、一些大手术、ARDS、重症胰腺炎、重症感染、MODS等危重病的救治。
由于CRRT治疗的时间长,且重症患者多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治疗能否长时间平稳进行且达到预期效果,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抗凝,既要保证血液在体外循环中不会因凝固而阻塞滤器及管路,又要尽量减少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据国内外临床研究发现,曾经导致CRRT治疗失败的原因中,“滤器凝血”排在首位。
目前,国内外推广应用的枸橼酸局部抗凝法已成功解决上述难题,该方法具有出血并发症少、体外抗凝效果确切、透析器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其原理是在CRRT治疗的体外循环中加入适量枸橼酸,结合并降低血液中的游离钙,防止血液凝固,保持管路及滤器通畅;在体外循环血进入机体前补充足量的离子钙,以恢复机体凝血功能;而进入体内的枸橼酸则在肝脏中被代谢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不会对机体产生副作用(除严重肝功能障碍患者外)。枸橼酸仅在体外局部发挥抗凝作用而不影响体内凝血系统,是一种理想的抗凝剂。
我院重症医学科(ICU)紧跟学科前沿,于两年前就开始积极的筹备开展该技术,先后多次派出骨干医护人员参加省、市相关专业培训,在不懈努力下,终于成功开展枸橼酸抗凝模式下CRRT技术。该项技术填补了县域内危重患者救治史上的一项空白,标志着我院对危重患者的救治护理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也能为更多的病患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
作者:孙 超编辑:吴 涛审核:陈秀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