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疾病(CKD)病程进展中,大约50%的CKD3-CKD5期患者并发贫血,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贫血的比例更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我国透析患者血红蛋白达标情况下不容乐观,中国透析人群的调查显示,60%患者血红蛋白不达标。肾性贫血的纠正与患者的预后直接相关。DOPPS研究提示血红蛋白每升高10g/L,患者的死亡率及住院率分别降低10%和20%。
肾性贫血是指各种因素造成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不足或尿毒症血浆中一些毒素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终末期常见的并发症。肾性贫血为慢性肾病的伴随症状,慢性肾病病人一旦并发肾性贫血,常表现有面色萎黄、眼结膜苍白、唇甲苍白无光泽等症状。贫血的程度常与肾功能减退的程度相关。因此,随着肾功能的减退,相应的规律监测血红蛋白水平,有助于贫血的诊治。(监测频率见下表)
肾性贫血病因及症状
1、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由于肾脏疾病致肾功能损害,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影响了骨髓生成和成熟红细胞发生的环节。这是肾性贫血最重要的原因。
2、营养不良
由于肾脏病时需长期控制蛋白质的摄入,加之部分患者尿排出蛋白的量过多,使血浆蛋白浓度降低,作为造血原料的蛋白质减少而引起肾性贫血。
3、出血
慢性肾脏病时尤其是慢性肾衰竭晚期病人常有出血倾向,如有鼻衄、牙龈出血、胃肠道对铁吸收障碍使机体缺铁而导致肾性贫血。
4、毒素物质
人体肾脏具有分泌和排泄功能,肾脏可将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以尿液形式排出体外。由于各种病理损伤原因导致肾脏损伤,从而导致肾脏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不足,或者导致体内代谢产生的毒素物质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而使得慢性肾病病人体内的毒素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或者加速红细胞破坏,影响红细胞寿命而致贫血。
肾性贫血时病人常有面色萎黄、唇甲苍白无华、结膜苍白、血红色蛋白下降等表现,同时询问病史,再辅助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就基本可确诊。
肾性贫血的危害
肾性贫血是肾衰竭最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多种不良结局。贫血首先带来组织氧供的下降。大脑氧供下降,引起认知能力和思维敏感度的下降;心脏组织缺氧,心排血量增加,导致心室肥厚、心脏扩大,最终发生充血性心衰;以上都可能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增加死亡率。同时,贫血还可能导致失眠、认知能力下降、食欲差、活动耐力下降,影响生活质量。而在诸多的并发症中,肾性贫血是最容易纠正的、治疗反应最好的并发症,因此,贫血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年的欧洲最佳实践指南(EBPC)建议当血红蛋白水平<g/L(11.0/dl)时,应当开始ESA治疗。而依据年K/DOQI贫血指南与K/DOQIde年贫血指南,对于CKD患者,应当按参照表(见下方图表)规律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在其水平尚高于g/L(10.0g/dl)时,依据铁状态等临床情况调整铁剂治疗方案等,尽量不使用ESA。无论是透析,或是非透析的CKD患者,间隔2周或者以上连续2次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g/L(10.0~11.0g/dl),并除外铁相对缺乏等其他原因,应开始ESA治疗。已有研究证明纠正贫血可以提高患者的活动耐量、改善其心肺功能、改善胃肠道功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降低死亡率并提高生活质量。
肾性贫血的治疗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积极补充造血原料,包括铁剂;正规使用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如人工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达依泊汀α等;充分纠正影响贫血治疗效果的其他因素(各种炎症、感染、失血、代谢性酸中毒、肉碱缺乏、蛋白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1、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基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临床应用该药物能使90%以上的肾性贫血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在纠正贫血的同时,体能有所增加,心脏功能得到了改善,生活质量也有了提高。
①药物种类重组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是治疗肾性贫血的主要药物之一。随着药物化学结构的修饰以及衍生物的研发,近年来产生了一些EPO的类似物。更多的学者将这些药物冠以更为广义的医学名称——红细胞生长刺激剂(ESAs)
②用药方法:对于短效ESAs,皮下注射比静脉注射起效更快,效果更佳。长效ESAs由于在血循环中半衰期长,有足够时间和机会与EPO受体结合,不需要采用皮下注射方式。
③初始计量:ESA治疗理论上应当从透析前开始进行。推荐根据患者Hb浓度、体重和临床情况决定ESA初始治疗剂量。短效重组EPO的常规初始剂量为20~50IU/kg,每周3次。长效ESA,如达依泊汀,初始用药剂量为0.45μg/kg,每周一次或0.75μg/kg,每2周1次。ESA治疗的目标是Hb浓度每月增加1-2g,尽量避免血红蛋白水平波动过大。若Hb上升的过快,易引起惊厥和加重高血压。
④初期反应和平台效应:在治疗的初始阶段,至少每月监测Hb浓度,每3个月评估铁状态;在治疗的维持阶段至少每月监测Hb浓度。
2、铁剂治疗
铁剂治疗铁是血红蛋白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应用促红素治疗的患者,需进行体内铁的监测。体内铁的监测指标最常用的是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及红细胞数。
①铁剂的评价指标与监测。当血清铁蛋白g/L,转铁饱和度(TSATX20%时,提示存在“绝对”铁缺乏,单纯应用促红素难以奏效,须补充大剂量铁剂;血清铁蛋白g/L,TSAT20%时,提示体内EPO生成不足,是采取促红素治疗的强指征;若血清铁蛋白g/L,TSAT20%,低色素细胞10%,提示体内铁“相对”缺乏,可采用促红素治疗,同时须补充铁剂。②给予途径。对于接受促红素治疗的患者,口服铁剂治疗往往效果欠佳。在美国,通常在每次透析时静脉补mg,连续注射10周。对于腹膜透析前患者还可一次给予?0mg。③充分透析晚期尿毒症患者应充分透析,清除血中毒性物质,定期行血液透析滤过,提高促红素治疗效果。④营养和能量补充左旋卡尼汀与促红素联合应用可提高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水平,明显改善肾性贫血的临床症状,减少促红素用量和不良反应。⑥减少血液丢失晚期尿毒症患者可出现明显的血液丢失,如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多等。另外,血液透析时透析器中残留血及血标本的反复抽取,都会加重肾性贫血。
分享文章
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发送给朋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