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会了几千年,孔子原来这么可爱

孔子的形象在这两千多年里变了又变,简直如万花筒一般转个不停。他是哲学家还是思想家?孔子是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圣人,还是人类共同的轴心时代的先知?

孔子的身份也在不断改变,有时突然做了王(文宣王),有时又突然成了老师(至圣先师),甚至还做过皇帝(文宣帝),最后还背过「孔老二」、「走狗」的恶名。孔子究竟是谁?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他老人家?

不知你是否听说过这样的对话——

老师:「大家认为孔夫子是哲学家,思想家,还是文学家啊?」

学生:「我觉得孔夫子是个和蔼的老人家。」

这段对话一语中的——孔子的本来面貌,其实就是一名和蔼可亲的老人家。这位老人家并非总是一本正经地板着面孔来回说教,也不是后世刻画的那种不苟言笑的德育教授形象。

真实的孔子,其实是个亦庄亦谐的仁者智者、直来直去的性情中人,集老顽童与老学究的人格特质于一身。「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看着严肃,其实温和,说话偶尔严厉)是孔子在正式场合的形象,也是后世历史书里的「标准像」;不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说话时而严肃时而柔和,举止威严但并不咄咄逼人,待人接物和蔼谦恭)才是那个复杂孔子的实像。

遗憾的是,孔子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淘洗,已经慢慢失掉了原有的丰富与多元;幸运的是,我们今天可以抹掉历史涂在孔子身上的那些偏颇色彩,还他以本来面目。

孔子首先是个幽默大师。街坊邻居调侃他「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的对答是「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我是骑马赶车好呢,还是拉弓射箭好呢?还是骑马赶车去吧。

在郑国的时候,当地人说孔子长得好像一只丧家狗(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听说不仅没有发怒,而且笑道,「我的长相不是他们说的那样,但说我像一条狗,太对了!」(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还是个乐观主义者。师徒一行在路上绝粮挨饿的时候,孔子说出了那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安于贫穷,小人一穷就作怪);在宋国听说有人要害他,学生们慌得不行,孔子却充满自信,「上天庇佑,他能奈我何?!」(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关于生死问题,读者比较熟悉的是那句「未知生,焉知死」,但《孔子家语》(这本书有可能是伪书,但不妨事)里还记载,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觉吗,还是没知觉?」(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

孔子的回答是,「我要说是有知觉吧,那子孙后代就没完没了了;我要说是没知觉吧,那子孙后代又根本不敬亲送丧了。算了,你死了就知道了。」(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也就是说,坚信死后无知,这是不仁;坚信死后有知,这又是不智。与其不仁不智、左右为难,不如把这个大问题悬置、留待后人解决,这是孔子达观的智慧。

孔子有积极入世的一面,当然也有消极避世的另一面。年华老去的孔子痛惜大志未伸,说出了「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这样的丧气话;一旦话题涉及发家致富,孔子也流露出了「富而可求,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的真心话——果然还是骑马赶车;面临安全问题时孔子的说法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空着手打老虎,赤着脚渡河,这么危险的事我不建议做),我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险境居住「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如果国家政治形势波谲云诡,孔子的办法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免于刑戮」(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那就先明哲保身)。

孔子在男女关系上也会陷入狼狈境地。卫国大美女南子求见,这个人名声不好,大概相当于今天绯闻不断的流量明星。孔子见了南子以后,八卦就传开了。面对自己弟子的质疑,孔子不惜指天发誓,我要是与这位失德艺人有半点不清白,「天丧予!天丧予!」(天打雷劈!)但在卫国街头看到众人簇拥南子的景象,孔子也不由得感慨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甚至于,孔子也会发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牢骚,感慨男女关系不大好处。

孔子也是个时不时就发脾气的性情中人,而且发脾气的方式让你想象不到。有个慕名而来的人大概名声不太好、或者不是孔子喜欢的那类人,孔子就装病不见,然后故意「鼓瑟而歌」,让此人听到他根本没有病;学生有白天睡大觉的,孔子怒骂他是烂泥扶不上墙,「朽木之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失意之极的孔子,也会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喟叹:不如一走了之吧。

这就是真实而复杂的孔夫子,远远不止那个德育教授/人生导师/失意政治家/学者/思想家/哲学家的孔老先生。他老人家有时并不老实也并不严肃,而是一个活泼的可爱先生。

来当当发现更多关于“孔子”的好书。

林语堂先生是在中文世界介绍「幽默」的第一人,也是重新诠释孔子形象的第一人。他办过刊物《论语》,排过话剧《子见南子》,将那个后世读书人塑造的德育教授颠覆成了一名英式幽默不离其身的可爱老头。这本《孔子的智慧》就挖掘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孔子。他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不是高头讲章里:孔子是个会先闻闻野鸡味道再决定吃不吃的美食家、射术精湛的弓箭手、会鼓瑟也会赏乐的音乐家,还是个精通「生活的艺术」的养生家……不仅如此,孔子思想的精华,恰恰隐藏在这些生活细节里,而不是那些放到课堂上强制背诵的口头禅。

蔡志忠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以通俗漫画诠释古代圣哲思想,他的如椽巨笔出入儒佛道医,描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圣哲形象,这其中又以蔡版「孔子」、「老子」、「庄子」最为活灵活现。蔡先生笔下的孔子褪去了道学家的威严面孔,呈现出燕居闲处的活泼面貌。只见他捋着胡须,不疾不徐,不激不随,恰当好处地点拨指导学生门徒。这本《孔子说》以幽默画绘幽默人,犹如林语堂著作的绘图版。有别于学界与传媒鼓噪的「孔子标准像」,书中的孔子形象,也渐渐成为汉字文化圈年轻人心中的那个「标准像」。

如果将孔子的一生写成一本小说,那一定不缺少有趣的细节与动人的情节。井上靖做到了,这本《孔子》就结合了文学作品与非虚构纪实的优点,以小说家的笔法再现了孔子精彩跌宕的一生。

井上靖以虚构的「蔡国遗民」为叙事线索,再现了孔子师徒「栖栖遑遑,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斗历程。相较于中国人心中「博学长者」的形象,日本人眼中的孔子更像是一名矢志不渝的武士/忍者,甘愿冒上被打被杀的危险也要宣达他的圣道。如果说林语堂的孔子揭开了「幽默老人」的一面,那么日本人的孔子展露的则是「力行者」的另一面。「集大成」是古人对孔子的赞誉,今天读到井上靖的读者也会心有戚戚焉。

钱穆这本书里的孔夫子,算是教科书上常见的那个孔圣人了。「读懂了孔子,就算读懂了中国人」,这本书一直都在诠释这一点。钱老先生固然用了很大篇幅介绍孔子思想,但他老人家提到的美籍华人丁龙的故事,恐怕才是印证孔子思想巨大影响力的绝好案例:丁龙本来是个不识字的华工,年幼就去美国做苦力讨生活,后来在某个美国将军家里做佣人。丁龙多年如一日勤俭敬业地工作,他的正直品格让老将军甚为感动,就问他你都是从那里学来了这么高尚的品行。丁龙说我不识字,但我从小就接受了孔子的教诲。将军大为感动,于是捐出一大笔钱,在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了「丁龙文化讲座」——这也是美国第一个汉学讲座。

《论语》为何成为两千年来中国人之必读书?孔子为何成为后世景仰的圣人?丁龙的故事,也许就是一个简洁有力的答案。

香川克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yixiexie.net/zzbx/96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