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是指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细胞构成的一组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这5种细胞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各异、占比及功能各不相同,可协同作用共同抵御着病原体(如细菌、支原体、病毒、异物、外伤等)的入侵。对我们身体的意义无比重大!
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以T淋巴细胞为主(约占90%)。T细胞负责的细胞免疫,参与抗肿瘤、抗细胞内的微生物感染、移植排斥和迟发型过敏反应等。B淋巴细胞负责体液免疫,通过分泌多种抗体,参与免疫反应,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可见,淋巴细胞是特异性的免疫细胞,相当于“特种兵”,定点清除某种病原体。
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可进一步了解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1.增多的意义:①感染性疾病: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②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④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期等。
2.减少的意义:应用化学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等。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免疫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具有很强的吞噬活性,可吞噬细菌、衰老的红细胞、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和坏死的细胞等。
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彻底分解。当中性粒细胞吞噬数十个细菌后,自身发生解体,所释出的各种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液。
⒈增加的意义:见于骨髓增殖综合症、细菌感染、某些寄生虫病、代谢性疾病(痛风危象、糖尿病酸中毒、肾功能不全)、炎症综合性、变态反应和各种中毒等。
⒉减少的意义:骨髓发育不全、病毒感染、伤寒、某些寄生虫病(疟疾、黑热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缺铁、缺叶酸、维生素B12缺乏
嗜碱粒细胞胞质中存在碱性染色很深的大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A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有利于保持血管通畅,使吞噬细胞能够顺利达到抗原入侵部位发挥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感染、花粉症等过敏性疾病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具有较弱的吞噬功能,但一般认为其在抗细菌感染防御中不起主要作用。
嗜酸粒细胞在体内的主要作用是:①限制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下,常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
单核细胞与其他血细胞比较,单核细胞内含有更多的非特异性脂酶,可以消化某些细菌(如结核杆菌)的脂膜,并且具有更强的吞噬能力,可吞噬更多、更大的细菌和颗粒。
激活了的单核一巨噬细胞能生成并释放多种细胞毒因子,如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等,参与对其他细胞生长的调控。单核一巨噬细胞还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控中起关键作用。
简单总结起来,它们是这样发挥作用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就是通吃(吞噬)所有病原体,释放溶解酶破坏病原体的结构,杀灭及清除。
淋巴细胞是特异的免疫细胞,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制导武器),清除特定的病原体(精准打击)。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人体固有的免疫细胞,固有的含义是人体为防止过敏和寄生虫而产生的,其吞噬作用较弱,但含有的特殊物质防止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相当于“防化部队”。
影响白细胞升高的非病理性因素,大家在检查时如果有怀疑可以从以下的条件中排除!
年龄:新生儿计数较高,可达(15~30)×10^9/L,通常在3~4d降至10×10^9/L.
日间变化:一般安静松弛时白细胞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内可相差1倍。
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剧烈运动、剧痛、极度恐惧等均可使白细胞短时升高。
妊娠与分娩:妊娠期特别是最后1个月白细胞升高,分娩时可达34×10^9/L,产后2~5d恢复正常;女性绝经期、月经期则可降低。
饮酒、大量吸烟、冷浴亦可升高由于生理因素,同一检测对象白细胞计数甚至可波动50%.
看完白细胞的作用,大家就明白了它们的重要性!所以每次检查完,大家可以试着对比一下,再结合我们自己的身体状态给医生多反馈,有很多问题会提前发现和预防!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