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然而,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在多数初中生眼里,各种音画视频快捷多彩,文字阅读的晦涩难懂远不及读图来得有趣轻松。尤其是整本的名著人物繁多,关系错综复杂,情节曲折起伏,阅读周期长、难度大,导致许多学生无法坚持。因此,如何做好阅读导引,让学生有兴趣和动力将整本书阅读进行到底成了每个语文老师不得不正视的事情。
1师生共读,以示范引领激发阅读兴趣
整本书阅读对于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许多语文老师不言而喻并身体力行,但机械地向学生强调阅读的重要往往收效甚微,并不能真正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其实,作为语文老师如果能以身作则,亲自参与读书活动,用自己爱读书的行动来激励学生,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生共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边角时间,比如“课前、课间、晚自习前”等时间,随时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因为有了老师的参与而保持高涨的阅读兴致。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交流阅读心得,也可以专门开设读书交流会,探讨对某个人物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和老师在交流碰撞后激发阅读热情,提升阅读兴趣和实效。
2对比阅读,以多角度比照推进阅读进程,实现阅读质的飞跃
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比较,有助于帮助学生弄清文章内容或形式的异同点,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文章,提高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将影视作品和原著进行比较,如四大名著都已经拍成了电视剧,可以让学生将电视剧和原著拿来比照,让学生看看情节上是否有作好改动,人物的塑造是否有变化等等。
(2)将同一作品中不同人物进行比照,或者对同一人物进行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如比较《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和李逵这两个人物在性格特点方面的异同。又如林冲前期和后期性格上变化的比较。
(3)将同一历史背景下相关联作品进行比较,比如《飘》和《汤姆叔叔的小屋》,了解不同作者对奴隶制度的不同看法。
(4)可以比一比作者的写作目的,比如《儒林外史》和《官场现形记》,明白前者意在讽刺,后者重在谴责。诸如种种,让学生在多角度对比中激发了阅读的兴趣,推进了整本书阅读进程,锻炼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质,培养了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绘制思维导图,以知识的整体建构促进阅读的深度领悟
阅读的思维导图,就是将阅读过程中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和产生的感悟,通过图表将之表达出来。对阅读整本书来说,思维导图的功用是多元的,它既能帮助梳理信息,实现知识的整体构建,又可以提升阅读思维,让阅读走向深入。
(1)通过绘制各种路线图,让学生抓住人物和事件的主要线索,来梳理情节,增强记忆。如读《西游记》让学生绘制唐僧取经路线图或悟空斗妖顺序图,又如在读《海底两万里》时,让学生绘制鹦鹉螺号的旅行路线图。
(2)利用各类曲线图,来反映人物的成长历程或心理历程。比如在读《骆驼祥子》时,可以通过绘制祥子“三起三落”的曲线图,反映祥子从积极向上到自甘堕落的人生历程。又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绘图来展现保尔的成长历程。
(3)借助树状图或气泡图的绘制,来分析人物形象,增强对人物的理解。比如在读《水浒传》时,通过思维导图,罗列出人物主要事迹,绰号由来等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有美术基础的学生甚至可以根据文中所描述的画出人物外貌,既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又培养了自身兴趣。
4多元测评,以互动交流提升阅读实效
在当下的教育大环境中,要真正推进整本书阅读并取得实效,对多数学生来讲,一味地激发兴趣远不及做好测评来得粗暴有效。
(1)建立日常阅读任务检测机制。以阅读《西游记》为例,共回,规定学生每天阅读固定的回数,并且在每天语文课上开设“课前阅读三分钟”,检测阅读结果,可以让学生讲述故事情节,也可以说说读后所感。根据任务的完成与否来评选“阅读积极分子”,以先进带后进,鼓励学生认真参与阅读。
(2)建立自编自测体系,提升阅读成就感。先提供试题范例,然后让学生在阅读后学习编制阅读检测题,可以是简单检测人物情节的填空题,也可以是还原原著细节的问答题。质量上乘的检测题目收入检测题库中。阅读过程中或结束后从题库中选取题目开展阅读检测,让学生享受当出题老师的成就感。或者开展“阅读知识竞赛”,评选“阅读明星”,以此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3)成立阅读合作小组,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成立由相同层次的学生组成的合作小组,建立QQ交流群,拓展交流时空。阅读批注,阅读心得,读后小感,通过网络分享展览,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评价,研讨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自我教育从读一本好书开始。”毋庸置疑,整本书阅读对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而在信息爆炸、读图至上的今天,如何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推进整本书阅读的顺利进行任重道远,需要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