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2015年急诊医学进展回顾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再度兴起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再灌注治疗中的应用得到长足发展。但溶栓治疗因其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亦成为目前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需要强调的是,恰当和及时地实施再灌注治疗可能比选择再灌注方式更加重要。尽早实现再灌注,缩短总的缺血时间对挽救STEMI患者的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溶栓适应证患者首先应明确诊断为STEMI,即胸痛时间>20min,心电图有2个或>2个胸前相邻导联ST段抬高≥0.2mV或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mV或新出现(或推测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然后具备以下条件之一:①发病<12h,预期首次医疗接触至PCI时间延迟>min,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应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应在入院30min内实施。②发病12~24h仍有进行性缺血性疼痛和至少2个胸前导联或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mV的患者,若无急诊PCI条件,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也可进行溶栓治疗。③患者就诊早(发病≤2h),心肌缺血面积大且出血风险低,虽具备急诊PCI治疗条件,但预期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90min,应优先考虑溶栓治疗。④合并心源性休克或急性严重心力衰竭STEMI患者应紧急进行血运重建治疗,首选PCI(预期首次医疗接触至PCI时间延迟条件可放宽)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如无PCI或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条件,可考虑进行溶栓治疗。⑤年龄>75岁。满足上述条件的患者,建议首选PCI,如选择溶栓治疗,应该首先权衡出血风险与溶栓获益并慎重选择剂量。另外,积极开展院前溶栓以最大程度发挥溶栓治疗的优势,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急性心肌梗死诊治的启动时间需要前移,应将院前急救纳入到绿色通道体系的建设中来。心肺复苏实施又有新指南美国心脏学会(AHA)公布了版心肺复苏指南,主要内容如下。●医护人员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必须立即呼救,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胸外按压频率修订为~次/min;版指南仅仅规定了每分钟按压频率≥次/min,现要求施救者应该以适当的速率(~次/min)和深度进行有效按压,同时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胸外按压深度:首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深度至少5cm,但应避免>6cm;版指南仅仅规定了按压深度≥5cm,而新指南则认为,按压深度不应>6cm,超过此深度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并提出大多数情况下,胸外按压不是过深,而是过浅;对于儿童,按压深度约为胸部前后径的1/3,相当于婴儿4cm,儿童5cm左右;对于青少年应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即5~6cm。●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双手应离开患者胸壁。如果在2次按压之间,施救者与患者胸壁存在接触,有可能会妨碍患者的胸壁回弹。●关于先除颤还是先胸外按压的争议,版指南认为,当可以立即取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时,应尽快使用除颤器。当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同时让人获取AED,视情况尽快尝试进行除颤。●当患者的心律不适合进行电除颤时,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高血压治疗新认识治疗时机目前认为,对于≥60岁的老年患者,当血压≥/90mmHg时可考虑启动药物治疗;年龄<60岁者和(或)糖尿病与慢性肾病患者,血压≥/90mmHg即考虑启动降压药物治疗。治疗药物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包括噻嗪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以及钙通道阻滞剂(CCB)和β受体阻滞剂(BB),过去认为这5类药物均可用于高血压患者的首选治疗。但近来研究认为,BB虽然能够有效降低血压,但其预防心血管事件(特别是卒中)的效果弱于其他4类药物,因而不建议其作为一线降压药物使用。降压目标对血压的控制目标,认为>60岁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90mmHg,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血压控制在</90mmHg即可。若经过初步治疗患者血压不能达标,可采取以下3种策略之一:①先选用1种药物治疗,逐渐增加至最大剂量,若血压仍不能达标则加用第2种药物;②先选用1种药物治疗,血压不达标时不增加该药剂量,而是联合应用第2种药物;③若患者基础血压≥/mmHg,或其血压超过目标血压20/10mmHg,可直接启动2种药物联合治疗(自由处方联合或用单片固定剂量复方制剂)。若经上述治疗血压未能达标,应指导患者继续强化生活方式的改善,同时视患者具体情况,尝试增加药物剂量或药物种类(仅限于噻嗪类利尿剂、ACEI、ARB和CCB4种药物,但不建议联合应用ACEI与ARB)。经上述调整血压仍不达标时,可考虑增加其他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强调积极的早期创伤救治创伤患者有三大死亡高峰和六大并发症。三大死亡高峰一是在创伤后数分钟之内,极少人救护存活;二是在受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被称为抢救危重患者的“黄金时刻”,往往是救治成败的关键;三是在伤后数日至数周内,多因继发感染、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多脏器功能不全死亡。六大并发症是指受伤后先后发生的创伤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功能衰竭、胃肠或肝功能障碍及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等。因此,早期、及时处理创伤患者十分重要,关键在于提高急救反应速度和反应质量,让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救治,任何拖延和耽搁都将给伤员增加痛苦,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其次,加强外伤患者的保温措施。所谓低温是指中心体温<35℃。低温症可导致高凝状态、高血糖和心律失常,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死亡。如果体温降到<32℃,人体器官将无法正常代谢和工作,故应强调外伤患者的保温处理,尤其是伤员穿着湿冷的衣物,或是长时间浸泡在水里,会让身体的热量迅速流失,如果穿着被汗水浸湿的衣服,也有可能会造成失温现象。因此,伤员的早期处理中,应







































有治好白癜风的吗
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yixiexie.net/lcjc/6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