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暑期安全健康防病注意事项

July

7月防病提示

七月的上海即将出梅入伏,

气温炎热多雨,体感潮湿闷热,

高温高湿的环境易滋生蚊虫及细菌

也利于病毒的繁殖与传播,

此时需要注意预防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

和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另外,夏季还易发生中暑、溺水等意外伤害。

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COVID-19”,主要症状有发热、干咳、乏力,重型病例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

目前,上海的疫情应急响应级别已调整为三级,主要以境外输入性病例为主。近期境外疫情仍不容乐观,目前全球累计报告确诊病例已超过万,美国、巴西、俄罗斯、印度、英国等国家疫情较严重。本市已调整了境外航班数量,对入境人员采取严格采样、检测和隔离等措施,输入风险有所缓解,但市民们仍要保持防控意识,做好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1、外出的时候尽量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者是一次性医用口罩。尽量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或是通风不良的场所。建议减少外出和聚会活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开潜在的病毒传播者。

2、勤洗手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要注意保持手卫生,在饭前便后、咳嗽或者接触动物后,要使用肥皂或清水洗手,或者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3、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禽类或海鲜。而且食物要煮熟后才能进食,餐具最好用消毒柜消毒后再使用。

登革热

登革热又称“断骨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主要发生在夏秋季,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目前,本市登革热病例主要为输入性病例,输入来源地为东南亚或南美洲。近期,巴西、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家登革热疫情高发。目前镇江句容已经出现一名登革热患者,一名29岁小伙在柬埔寨务工时感染,回国后已得到有效治疗。年由于暖冬等原因,蚊子密度比往年多40%左右,尤其正值梅雨季,蚊子繁殖更快,7月不排除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

预防措施:

1、每个星期使用杀虫剂喷洒室内和室外,也可使用蚊帐、门窗纱网防蚊、用电蚊香、驱蚊器来防蚊。

2、及时清理垃圾、垃圾统一回收处理,保持坏境的清洁和卫生。

3、室内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佛手等)应每隔5—7天洗瓶换水、清洗根须;登革热流行期间应避免种养水生植物,如必须种荞则改为用泥、沙种荞。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皮疹(孩子突然流口水,或突然不想吃东西时,注意用手电筒看看口腔),并伴有咳嗽、流涕。主要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2、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家长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3、注意合理搭配孩子的营养,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高温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散热不足或产热过度,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导致体内大量热蓄积,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障碍为主的组织器官功能损害,我们称之为中暑。

中暑的情况有轻有重,轻症中暑可出现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等。一旦发展为重症中暑,则会出现大量出汗、血压下降、晕厥、肌肉痉挛,甚至发生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

预防措施:

1、高温出行注意防晒。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使用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段在烈日下长时间停留或行走,这个时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

2、适时补充足量的水。大量出汗容易让体内缺水,保持身体足量的水分可以减少中暑的发生。补充水分也有讲究,出汗多时避免大量饮用纯净水,碳酸饮料也不宜多饮。冷饮并不能补充水分,不要贪吃哦!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

3、在室内吹空调不要调太低的温度,太低的温度会让身体反应不过来,一旦从空调房走出就会导致身体不适应,这样会加大中暑的可能性。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吃了含有大量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类。引起疾病发生的常见致病菌有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蜡样芽孢杆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等。

根据致病菌种类不同,从进食到发病的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对人体的损害主要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部分可伴有发热,严重患者还需住院治疗。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多见于动物性食品,引发原因多为交叉污染、食前未充分加热处理或加热不彻底、食物储存不当等方面。

预防措施:

1、就餐前注意观察食物是否感官异常,不吃腐败变质和未烧熟煮透的食品,不在无证饭店、路边摊点用餐。

2、进食后发生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并保存好可疑食品样品、呕吐物、消费票据及就诊记录等相关证据。

3、最好使用公筷公勺,吃得更安全更放心!

儿童青少年伤害

暑期是儿童年少年意外伤害的高发期,家长如疏忽大意极易导致悲剧发生。上海学生伤害监测系统数据显示,本市儿童青少年伤害主要原因有跌倒和坠落、道路交通事故及烧烫伤等。此外夏季还容易发生溺水事件。

暑假中,孩子独自在家和外出游玩的机会明显增加,家长一定要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yixiexie.net/yfcs/5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