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免费 那到底什么是糖尿病,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全身性的慢性的代谢性疾病。中医又叫消渴症。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1.典型症状: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多食:
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②多饮:
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恼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③多尿:
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0~0毫升,最高可达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④消瘦,体重减少:
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2.不典型症状: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仅有头昏、乏力等,甚至无症状。有的发病早期或糖尿病发病前阶段,可出现午餐或晚餐前低血糖症状。3.急性并发症的表现:
在应激等情况下病情加重。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多尿加重,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呼吸困难、昏迷等。
糖尿病主要分为四个类型,包括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I型糖尿病又叫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I型糖尿病叫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其它类型的糖尿病,就是既不是1型又不是2型,以及也不是怀孕期间得的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妊娠期间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
临床上超过90%的糖尿病患者都属于Ⅱ型糖尿病,所以我们只针对Ⅱ型糖尿病进行分析,以下简称糖尿病。
糖尿病很可怕,并发症更可怕。糖尿病带给我们的并不只是一个血糖指数高低的问题,还有一个接一个可怕并发症的出现,对健康的掠夺,对生命的啃噬……
糖尿病引发的急性并发症包括下面五种: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常见)。
糖尿病病人胰岛素严重不足,脂肪分解加速,生成大量脂肪酸。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氧化,其中间代谢产物酮体在血中的浓度显著升高,而肝外组织对酮体的利用大大减少,导致高酮体血症和尿酮体。由于酮体是酸性物质,致使体内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2、糖尿病高渗性昏迷(2型糖尿病常见)。
3、各种急性感染及乳酸酸中毒等。
4、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低血糖症也是最常见的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之一。
5、乳酸酸中毒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大剂量双胍类降糖药物,特别是降糖灵(苯乙双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发病率很低,但一旦发生死亡率很高。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为大血管病变(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下肢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神经病变等。这些慢性并发症,被也称为无症状糖尿病,更容易被人们忽视。但是他们一旦形成,却是危害严重。以直接伤及心、脑、肾等生命器官和危害严重为特点,是糖尿病防治的重点和难点。
糖尿病性大中动脉病变与无糖尿病患者相类似,主要表现为为动脉内膜粥样硬化和纤维化;动脉中层变性、纤维化和钙化。动脉粥样硬化可发生在大动脉如胸腹主动脉、颈总动脉、无名动脉和锁骨下动脉。中等动脉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最常波及的是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和胫后动脉,其次是肱动脉和桡动脉。
动脉分叉开口处病变最为严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血流在分叉处形成漩涡,冲击而使内皮损伤,该处是引起病理改变的开始部位。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信息清楚的了解粥样硬化的形成机理。长期高血糖,脂质代谢出现异常,容易出现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在细胞内堆积。同时,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进而致使血浆蛋白渗透性增加及血小板凝聚。
当内膜胆固醇堆积或内皮细胞损伤时,血小板聚集,可使中层平滑肌细胞透过内弹力层的小窗移行到内皮下层增殖。平滑肌细胞中合成胶原弹力纤维和氨基葡萄糖聚糖增多,使与LDL结合,呈不溶解物质而沉积下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糖尿病人的动脉壁内皮细胞损伤、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增殖、血小板聚集粘附能力增强,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
粥样斑块内有大量脂质的巨噬细胞、胆固醇、胆固醇脂、磷脂、甘油三酯、糖蛋白钙盐等沉积,伴有血细胞碎片。平滑肌细胞和弹力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内膜、内膜下层及中层增厚,外膜可有纤维化、钙化,内膜凸出于管腔使管腔变为狭窄。
如果粥样硬化斑块表面破溃形成溃疡,出血,血栓形成,导致血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使所供区域血流减少或中断。
下肢动脉发生粥样变化后,血管管腔逐渐变为狭窄,使患肢组织供血障碍,呈缺血表现。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闭塞范围越大、病变越长,肢体缺血愈重,缓慢进行性的动脉闭塞,可见到侧支循环形成。但如动脉腔内血栓或斑块脱落,可引起急性动脉栓塞,使栓塞远端缺血更为严重,可引起远端肢体溃疡和坏疽。
这也是糖尿病足形成的重要原因。
微血管病变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病理原因是高血糖对微小血管的损伤,它使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与周细胞受损,从而导致毛细血管失去正常的屏障功能,出现渗漏现象,造成周围组织水肿、出血,继而毛细血管的闭塞引起视网膜缺血,血供与营养缺乏,导致组织坏死及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释放及因之而产生的新生血管,从而将引起视网膜大量出血与玻璃体的大量积血,产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眼底出血、渗出、水肿、血管瘤,以及视网膜黄斑病变。
如果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大部分病人会合并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比如虹膜炎、青光眼、白内障和视网膜黄斑病变等,严重的会出现失明。
②糖尿病性肾病:这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为糖尿病的主要死因之一。初期表现肢体浮肿,尿中泡沫增多或者蛋白尿,随着肾脏功能逐步受损,后期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性尿毒症。
③糖尿病神经病变:在高血糖状态下,神经细胞、神经纤维易产生病变。临床表现为四肢自发性疼痛、麻木感、感觉减退、针刺、蚁走感。足底踩棉花感,腹泻和便秘交替,尿潴留,半身出汗或时有大汗,性功能障碍。个别患者出现局部肌无力、肌萎缩。
④反复的感染:糖尿病病人的高血糖状态,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生长繁殖,同时也抑制了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使病人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常见的有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例如反复的皮肤感染,如疖、痈,经久不愈的小腿和足部溃疡。反复发生的泌尿系感染,发展迅速的肺结核。女性外阴瘙痒。
糖尿病病人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供血不足及细菌感染,常会引起足部疼痛、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也就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引起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容易和高血脂、高尿酸这类慢性疾病叠加在一起,对心脑血管完成严重伤害。糖尿病心血管类并发症包括心脏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冠心病也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风险比非糖尿患者群高3~5倍。据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有20%~40%会发生脑血管的病变---颅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即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它主要表现为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萎缩等,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谈到糖尿病,就不得不谈低血糖。糖尿病人如果出现低血糖有时会危及生命。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受血糖下降的程度、低血糖发生的速度、发作的频率、患者的年龄、有无合并自主神经病变和有无联合应用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可表现为出汗、心悸、饥饿、焦虑、紧张、面色苍白、肢体震颤和血压轻度升高等。血糖下降速度越快,则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越明显。
2.神经性低血糖症状
最初为心智和精神活动轻度受损,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和思维混乱。继之以中枢神经功能抑制为主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临床可表现为视物模糊、复视、听力减退、嗜睡、意识模糊、行为怪异、运动失调、语言含糊、头痛和木僵等,一些患者可表现为抽搐或癫痫样发作或肢体偏瘫等不典型表现,最后严重时可出现昏迷和呼吸循环衰竭等。
糖尿病人低血糖的几个常见病因: 1、药物使用不当据临床资料统计,大约60%以上的糖尿病低血糖反应是使用降糖药物不当引起的,其中主要是胰岛素和磺酰脲类药物使用不当:滥用、过量使用或同时使用多种降糖药。
2、误用影响糖代谢的其他药物
有些不是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使用后也会对糖代谢产生一定影响。如水杨酸盐类(如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组胺H2受体阻断药(如甲氰咪胍)、巯基化合物(如他巴唑)、磺胺类药物等,可能诱发低血糖反应。
3、进食减少或吸收不良
过分地限制糖的摄入、不规则或延迟进食。主要因为进食后的最初1h,胰岛素血浓度已上升至高水平,肝糖原释放减少,但葡萄糖的利用却增高3~4倍,若不及时进食或进食量不够或吸收不良,极易诱发低血糖症。
4、活动不当
过大的运动量(剧烈的活动或劳动)或变更运动时间,可使萄葡糖消耗过多而诱发低血糖。
5、肝肾功能不全可影响药物代谢及清除,使得胰岛素排泄延缓,口服降糖药半衰期延长导致降糖药物易在体内蓄积。
6、其他原因
糖尿病患者精神状态不佳,在焦虑、烦躁或忧郁时,脑组织活动会加剧,耗糖量也会相应增多;空腹饮酒,酒中乙醇可以阻碍肝脏糖原异生作用,而空腹时正常血糖的维持主要依赖于糖异生作用。此外,饮酒能阻碍或迷惑正常的低血糖警觉症状。
对于轻中度低血糖,口服糖水、含糖饮料,或进食糖果、饼干、面包、馒头等即可缓解。对于药物性低血糖,应及时停用相关药物。必要时及时就医。 糖异生,是缘于身体的一种产糖机制,是人体利用体内的氨基酸、乳酸、甘油等为原料合成葡萄糖。糖异生的场所在肝脏。正常情况下,血糖偏低时,肝糖原和肌糖原糖原将会分解产生葡萄糖。所以,当一个人出现低血糖时,他的肝脏糖异生的能力下降,肝糖原不足或者无法正常快速释放了。也就是肝脏功能出了问题。 要了解糖尿病的成因,我们要先来认识一下胰腺和胰岛素。胰腺是人体的第二大消化腺,在胃的后方。胰腺呈长条状,淡红色,分头、体、尾三部分。胰头膨大位于右侧,被十二指肠环抱,胰腺管的末端穿入十二指肠壁,会合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胰液通过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作用。
内分泌腺由大小不同的细胞团——胰岛所组成,分泌胰岛素,调节糖代谢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容易引起血糖调控水平异常,引发高血糖和糖尿病
我们身体里的血糖调控系统,主要依靠两个蛋白质分子的作用:胰岛素(insulin)和胰高血糖素(glucagon)。胰岛素的功能是血糖“减压”。当血液中葡萄糖水平过高时,胰腺上的胰岛素合成细胞——贝塔细胞(betacell)——启动分泌程序,将富含胰岛素蛋白的囊泡释放入血液。胰岛素能够激活那些储存糖原的肌肉和肝脏细胞,将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大量运输进细胞、合成糖原并储存起来。胰高血糖素的功能则是血糖“升压”。当血糖水平过低时,胰腺上的阿尔法细胞(alphacell)分泌胰高血糖素,而它可以反胰岛素之道而行之,将糖原转化为葡萄糖并注入血液,提供更多的能量供给。
人体的血糖实时监测和调控系统,就是靠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来实现的。当血糖水平太高时,葡萄糖分子能够透过一个名为GLUT2的葡萄糖转运蛋白跨过细胞膜进入贝塔细胞内,并迅速用于产生ATP能量分子,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最终导致胰岛素的大量释放。
当血液中的胰岛素分子接近那些负责存储葡萄糖的肌肉和肝脏细胞时,会识别出这些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蛋白,从而激活这些细胞内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将血液中的大量葡萄糖纳入其中并转换成糖原存储起来,从而很快降低了血液中葡萄糖的水平。
从这个血糖调控系统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几个关键因素:胰腺→胰岛素、细胞接收和利用葡萄糖、存储糖原的肌细胞和肝细胞→肌糖原和肝糖原、胰腺→胰高血糖素。所以,对于糖尿病就要解决好这几个问题:1、胰腺功能正常,能够正常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细胞可以正常接收和利用葡萄糖,没有胰岛素阻抗问题。
3、存储糖原的肌细胞和肝细胞能够正常的进行葡萄糖的存储和释放。
当然,作为三大代谢中心(脂类代谢、糖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肝脏,它的功能正常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肝细胞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医学上是这样定义高血糖糖尿病的。当空腹血糖≥6.1mmol/l,则为高血糖。当空腹血糖≥7.0mmol/l,则考虑为糖尿病。确诊为糖尿病: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这种反应是不可逆的,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天左右。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目前医学上主要使用下面方法:在胃部抑制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避免生成大量血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很明显,这只是控制症状,而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就是吃了几十年降糖药仍然是糖尿病,不能停药。治疗方向和方法错了,自然结果就不对。
糖尿病饮食的“三宜”。1.五谷杂粮,如莜麦面、荞麦面、燕麦片、玉米面、紫山药等富含维生素B、多种微量元素及食物纤维,以低糖,低淀粉的食物或者粗粮以及蔬菜等做主食。
2.豆类及豆制品,豆类食品富含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且豆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
3.苦瓜、桑叶、洋葱、香菇、柚子、南瓜可降低血糖,是糖尿病人最理想食物,如能长期食用,则降血糖和预防并发症的效果会更好。
糖尿病人日常饮食也要警惕“三不宜”。
1.不宜吃各种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果酱、冰淇淋、甜饼干、甜面包及糖制糕点还有无糖饼干、无糖食物之类的,基本都含大量淀粉,因为这些食品含糖很高,食用易出现高血糖。
2.不宜吃含高胆固醇的食物及动物脂肪,如动物的脑、肝、心、肺、腰、蛋黄、肥肉、黄油、猪牛羊油等,这些食物易使血脂升高,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3.不宜饮酒,酒精能使血糖发生波动,空腹大量饮酒时,可发生严重的低血糖,而且醉酒往往能掩盖低血糖的表现,不易发现,非常危险。
年5月22日,中国营养学会第13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上《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正式发布???。为糖尿病患者推荐“吃、动平衡,合理用药”等八大营养健康意见,有效传播科学饮食理念,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推荐一:吃、动平衡,合理用药,控制血糖,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推荐二: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1/3;
推荐三: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
推荐四: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
推荐五: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
推荐六: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
推荐七: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
推荐八:注重自我管理,定期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可选择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耐力运动和肌肉力量练习,以步行、慢跑、游泳、功率自行、太极拳为主,其中步行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相关链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