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相关防控知识汇编第4版

---------------------目录------------------------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国家卫健委

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公众指南汇编共六篇》—国家卫健委

三、《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指南第一版》—国家卫健委

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健康教育手册》—国家卫健委/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手册》—国家应急管理部

六、《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中国疾控中心

八、《口罩选择与使用技术指引》—中国疾控中心

九、《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与各类化学消毒剂的安全使用》—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

十、《新冠肺炎防控期间营养膳食指导》—中国营养学会

十一、《福州市社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控制指导手册》《特定人群个人防护指南》《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指南》—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应急指挥部

十二、《预防性消毒工作手册》—福州卫健委

十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控指南》—北京疾控中心/北京健康教育所

十四、《疫情防治的协和解决方案》—医院

十五、《症状识别处理小贴纸》—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

十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口袋书》—医院

十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十八、《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十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湖北科技出版社二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广东科技出版社

二十一、《畜禽屠宰加工企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中国肉类协会

二十二、《关于新冠病毒肺炎的9个事实,你一定要知道!》—人民日报新媒体二十三、《专家:新型冠状病毒比非典“狡猾”戴口罩就是为疫情防控做贡献》—央视新闻

二十四、《李兰娟院士做客新闻1+1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情况》—央视新闻

二十五、《钟南山:给提前返岗同志三点抗疫防护建议》—央视新闻

二十六、《健康生活和疾病预防科普知识》—福建丰泽

二十七、《室内消毒建议方案第版》—福建丰泽

二十八、《家庭常备的六种中成药》

二十九、《科普小视频》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国家卫健委

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公众指南汇编共六篇》—国家卫健委

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公众预防指南汇编,共有六份子项,简单明了易操作。速转速学!

公众预防指南之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通用预防指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新发疾病,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制定本指南,适用于疾病流行期间公众个人预防指导。

  

一、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一)避免去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

  

(二)建议春节期间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

  

(三)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展览馆等。

  

二、个人防护和手卫生

  

(一)外出佩戴口罩。外出前往公共场所、就医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二)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三、健康监测与就医

  

(一)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

  

(二)若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戴上口罩及时就近就医。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轻度纳差、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应根据病情,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尽量避免乘坐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以及发病后接触过什么人,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四、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

  

(一)居室勤开窗,经常通风。

  

(二)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晒衣被。

  

(三)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四)注意营养,适度运动。

  

(五)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尽量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等)的市场。

  

(六)家庭备置体温计、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资。

公众预防指南之二:有疾病流行地区居住旅行史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指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新发疾病,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制定本指南,适用于在两周内有武汉等疾病流行地区居住、旅行史的人员。

  

(一)尽快到所在村支部或社区进行登记,减少外出活动,尤其是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

  

(二)从离开疾病流行地区的时间开始,连续14天进行自我健康状况监测,每天两次。条件允许时,尽量单独居住或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并尽量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

  

(三)若出现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轻度纳差、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应根据病情及时就诊。就医途中具体指导建议如下:

  

1.医院的路上,病人应该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如果可以,应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医院,路上打开车窗。

  

3.时刻佩戴口罩和随时保持手卫生。医院时,尽可能远离其他人(至少1米)。

  

4.若路途中污染了交通工具,建议使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剂,对所有被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表面进行消毒。

公众预防指南之三:家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指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新发疾病,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制定本指南,适用于家庭场所。

  

一、日常预防

  

(一)避免去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

  

(二)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展览馆等。

  

(三)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等)的市场,禽肉蛋要充分煮熟后食用。

  

(四)居室保持清洁,勤开窗,经常通风。

  

(五)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用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六)外出佩戴口罩。外出前往公共场所、就医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七)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晒衣被。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注意营养,勤运动。

  

(八)主动做好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

  

(九)准备常用物资。家庭备置体温计、一次性口罩、家庭用的消毒用品等物资。

  

二、家庭成员出现可疑症状时的建议

  

(一)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疑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轻度纳差、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症状),应根据病情及时就医。

  

(二)避免乘坐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

  

(三)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以及发病后接触过什么人,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四)患者的家庭成员应佩戴口罩,与无症状的其他家庭成员保持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

  

(五)若家庭中有人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其他家庭成员如果经判定为密切接触者,应接受14天医学观察。

  

(六)对有症状的家庭成员经常接触的地方和物品进行消毒。

公众预防指南之四:公共场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指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新发疾病,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制定本指南,适用于商场、餐馆、影院、KTV、网吧、公共浴池、体育馆、展览馆、火车站、地铁站、飞机场、公交汽车站等公共场所。

  

一、公共场所工作人员要自行健康监测,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轻度纳差、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不要带病上班。

  

二、若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者,工作人员应要求其离开。

 

三、公用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定期清洗和消毒。

  

四、保持公共场所内空气流通。保证空调系统或排气扇运转正常,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加强开窗通风换气。

  

五、洗手间要配备足够的洗手液,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

  

六、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垃圾。

  

七、疾病流行地区,公众应尽量减少前往公共场所,尤其避免前往人流密集和空气流通较差的地方。

公众预防指南之五:公共交通工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指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新发疾病,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制定本指南,适用于飞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和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

  

一、发生疾病流行地区的公共交通工具在岗工作人员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并每日做好健康监测。

  

二、公共交通工具建议备置体温计、口罩等物品。

  

三、增加公共交通工具清洁与消毒频次,做好清洁消毒工作记录和标识。

  

四、保持公共交通工具良好的通风状态。

  

五、保持车站、车厢内的卫生整洁,及时清理垃圾。

  

六、做好人员工作与轮休安排,确保司乘人员得到足够休息。

公众预防指南之六: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居家医学观察指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应从和病人接触的最后一天起采取医学观察14天。在家中观察期间需与医学观察人员保持联系,并需要了解病情观察和护理要点,掌握家庭预防的洗手、通风、防护和消毒措施。

  

在居家医学观察期间的具体建议如下:

  

(一)将密切接触者安置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拒绝一切探访。

  

(二)限制密切接触者活动,最小化密切接触者和家庭成员活动共享区域。确保共享区域(厨房、浴室等)通风良好(保持窗户开启)。

  

(三)家庭成员应住在不同房间,如条件不允许,和密切接触者至少保持1米距离。哺乳期母亲可继续母乳喂养婴儿。

  

(四)其他家庭成员进入密切接触者居住空间时应佩戴口罩,口罩需紧贴面部,在居住空间中不要触碰和调整口罩。口罩因分泌物变湿、变脏,必须立即更换。摘下并丢弃口罩之后,进行双手清洗。

  

(五)与密切接触者有任何直接接触,或离开密接接触者居住空间后,需清洁双手。准备食物、饭前便后也均应清洁双手。如果双手不是很脏,可用酒精免洗液清洁。如双手比较脏,则使用肥皂和清水清洗。(注意酒精使用安全,如意外吞食用或引发火灾)。

  

(六)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时,最好使用一次性擦手纸。如果没有,用洁净的毛巾擦拭,毛巾变湿时需要更换。

  

(七)偶然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来捂住口鼻的材料可直接丢弃,或者使用之后正确清洗(如用普通的肥皂/洗涤剂和清水清洗手帕)。

  

(八)家属应尽量减少与密切接触者及其用品接触。如避免共用牙刷、香烟、餐具、饭菜、饮料、毛巾、浴巾、床单等。餐具使用后应使用洗涤剂和清水清洗。

  

(九)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消毒剂,每天频繁清洁、消毒家庭成员经常触碰的物品,如床头柜、床架及其他卧室家具。至少每天清洁、消毒浴室和厕所表面一次。

  

(十)使用普通洗衣皂和清水清洗密切接触者衣物、床单、浴巾、毛巾等,或者用洗衣机以60-90摄氏度和普通家用洗衣液清洗,然后完全干燥上述物品。将密切接触者使用的床品放入洗衣袋。不要甩动衣物,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自己的衣服。

  

(十一)戴好一次性手套和保护性衣物(如塑料围裙)再去清洁和触碰被密切接触者的人体分泌物污染的物体表面、衣物或床品。戴手套前、脱手套后要进行双手清洁及消毒。

  

(十二)若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出现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轻度纳差、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应立即就医。具体指导建议如下:

  

1.医院的路上,病人应该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如果可以,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医院,路上打开车窗。

  

3.时刻佩戴口罩和随时保持手卫生。医院时,尽可能远离其他人(至少1米)。

  

4.若路途中污染了交通工具,建议使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剂,对所有被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表面进行消毒。

三、《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指南第一版》—国家卫健委

一、特殊人群防控指南

(一)老年人防控指南(二)儿童防控指南(三)学生防控指南

二、特定场所防控指南

(一)幼儿园(或学校)防控指南(二)养老院防控指南(三)办公场所防控指南(四)交通工具防控指南(五)公共场所防控指南(六)居家隔离防控指南

三、专家建议

社区居家发热患者中西医结合医学管理专家建议(第一版)

特殊人群防控指南之一

老年人防控指南

1.确保老人掌握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个人防护措施、手卫生要求、卫生和健康习惯,避免共用个人物品,注意通风,落实消毒措施。倡导老人养成经常洗手的好习惯。

.老人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自我隔离,避免与其他人员近距离接触。

()由医护人员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视病情状况送至医疗机构就诊,送医途中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曾与可疑症状者有无有效防护的密切接触者,应立即登记,并进行医学观察。

(4)减少不必要的聚会、聚餐等群体性活动,不安排集中用餐。

(5)若出现可疑症状的老人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其密切接触者应接受14天医学观察。病人离开后(如住院、死亡等),应及时对住所进行终末消毒。具体消毒方式由当地疾控机构的专业人员或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操作或指导。没有消毒前,该住所不建议使用。

特殊人群防控指南之二

儿童防控指南

1.不要去人多的地方,不参加聚会。

.外出一定要戴上口罩,记得提醒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戴好口罩。

3.作息规律,健康饮食。饭前便后认真洗手。在家多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做体育运动。

4.从现在起,养成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嘴巴、鼻子的习惯。

5.如果有发烧、生病的情况,一定要配合爸爸、医院就医。

特殊人群防控指南之三

学生防控指南

1.寒假期间

(1)有疫情高发地区(如武汉等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学生,自离开疫情高发地区后,居家或在指定场所医学观察14天。

()各地学生均应尽量居家,减少走亲访友、聚会聚餐,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

(3)建议学生每日进行健康监测,并根据社区或学校要求向社区或学校指定负责人报告。

(4)寒假结束时,学生如无可疑症状,可正常返校。如有可疑症状,应报告学校或由监护人报告学校,及时就医,待痊愈后再返校。

.返校途中

(1)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

(3)旅途中做好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

(4)留意周围旅客健康状况,避免与可疑症状人员近距离接触。

(5)若旅途中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戴上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尽量避免接触其他人员,并视病情及时就医。

(6)旅途中如需去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7)妥善保存旅行票据信息,以配合可能的相关密切接触者调查。

特殊场所防控指南之一

幼儿园(或学校)防控指南

1.返校前有过疫情高发地区(如武汉等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学生,建议居家观察14天期满再返校。

.学生返校后应每日监测体温和健康状况,尽量减少不必要外出,避免接触其他人员。

3.学生与其他师生发生近距离接触的环境中,要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尽量缩小活动范围。

4.学校密切监测学生的健康状态,每日两次测量体温,做好缺勤、早退、请假记录,如发现学生中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刻向疫情管理人员报告,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和消毒等工作。

5.学校应尽量避免组织大型集体活动。教室、宿舍、图书馆、活动中心、食堂、礼堂、教师办公室、洗手间等活动区域,建议加强通风清洁,配备洗手液、手消毒剂等。

6.校方对因病误课的学生开展网络教学、补课,对于因病耽误考试者,应安排补考,不应记入档案。

特殊场所防控指南之二

养老院防控指南

疾病流行期间建议养老机构实施封闭式管理,原则上不接待外来人员走访慰问,老人不能离院外出,不再接受新入住老人,必须外出的老人,回到养老院后应密切观察。

1.日常预防措施

(1)确保工作人员和护养老人掌握相关知识,避免共用个人物品,注意通风,落实消毒措施。建立老人和工作人员的健康档案,每日开展晨检和健康登记。

()工作人员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医院就诊排查,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其他传染性疾病后,方可重新上岗。

(3)建立探访人员登记制度,如探访人员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应拒绝其探访。所有外来探访人员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4)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至少每半日开窗通风30分钟以上;不宜开窗通风的,应配备机械换气通风设备。冬季开窗通风时,应注意避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感冒。

(5)倡导老人养成经常洗手的好习惯,确保环境清洁卫生。

(6)预备隔离房间,以供未来出现可疑症状的老人隔离治疗使用。有症状的老人应及时予以隔离,避免传染给其他老人。

.有老人出现可疑症状时

养老院中有老人出现可疑症状时,及时对该老人单间自我隔离,由医护人员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视病情状况送至医疗机构就诊,并暂停探访活动。

特殊场所防控指南之三

办公场所防控指南

1.工作人员要自行健康监测,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不要带病上班。

.若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者,工作人员应要求其离开。

3.公用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定期清洗和消毒。

4.保持办公场所内空气流通。保证空调系统或排气扇运转正常,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加强开窗通风换气。

5.洗手间要配备足够的洗手液,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

6.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垃圾。

特殊场所防控指南之四

交通工具防控指南

(包括飞机、公交、地铁、火车等)

1.发生疾病流行地区的公共交通工具在岗工作人员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并每日做好健康监测。

.公共交通工具建议备置体温计、口罩等物品。

3.增加公共交通工具清洁与消毒频次,做好清洁消毒工作记录和标识。

4.保持公共交通工具良好的通风状态。

5.保持车站、车厢内的卫生整洁,及时清理垃圾。

6.做好司乘人员的工作与轮休安排,确保司乘人员足够休息。

特殊场所防控指南之五

公共场所防控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商场、餐馆、影院、KTV、网吧、公共浴池、体育馆、展览馆、火车站、地铁站、飞机场、公交汽车站等公共场所。

1.公共场所工作人员要自行健康监测,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不要带病上班。

.若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者,工作人员应要求其离开。

3.公用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定期清洗和消毒。

4.保持公共场所内空气流通。保证空调系统或排气扇运转正常,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加强开窗通风换气。

5.洗手间要配备足够的洗手液,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

6.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垃圾。

7.疾病流行地区,公众应尽量减少前往公共场所,尤其避免前往人流密集和空气流通较差的地方。

特殊场所防控指南之六

居家隔离防控指南

1.居住空间安排

(1)可疑症状者需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并拒绝一切探视。

()家庭成员应生活在不同房间,如果条件不允许,应至少保持1米距离,分床睡。可疑症状者应减少活动,限制居住空间,确保需要共用的空间(如厨房和卫生间)通风良好(保持窗户持续开放)。

.照顾者安排

最好固定一位家庭成员照顾,这位家庭成员应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且没有慢性疾病。

3.防止传播

家庭成员与可疑症状者在同一房间时,都应该佩戴与面部严密贴合的医用外科口罩。随时保持手卫生,避免直接接触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任何可能导致间接接触感染的物品。

4.污染物的处理

使用过的手套、纸巾、口罩以及其他废物都应该放在患者房间专用的垃圾袋里面,标记为污染物再丢弃。

5.出现以下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居家隔离并及时就医

(1)出现呼吸困难(包括活动后加重的胸闷、憋气、气短)。

()出现意识问题(包括嗜睡、说胡话、分不清昼夜等)。

(3)腹泻。

(4)高烧超过39℃。

(5)其他家庭成员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

社区居家发热患者中西医结合医学管理

专家建议(第一版)

年1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目前数据显示,患者大多为普通型。同时,每年冬末、春初,也是普通感冒、流感的高发时段,因此近一时期,各医院发热门诊和病房人流聚集较多,部分发热患者担心可能带来交叉感染的风险而选择居家隔离。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等,特制定本建议以指导居家隔离的发热患者。

一、发热患者居家隔离的筛查建议

冬春季节,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普通感冒、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均可导致发热,但症状各有不同。如普通感冒通常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咽喉不适等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而全身症状较轻,不发热或仅有短暂发热。流感多为高热,全身症状较重,伴畏寒、头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干咳、胸痛、恶心、食欲不振等表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

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以下情况建议采取居家隔离的方式进行观察:

1.症状轻微,体温低于38℃,无明显气短、气促、胸闷、呼吸困难,呼吸、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平稳。

.无严重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基础疾病及严重肥胖者。

二、居家发热患者的医学管理建议

1.注意休息,营养均衡,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腻。

.多饮温水,少饮冰凉饮料,保证脾胃功能正常。

3.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4.必须严格正确佩戴口罩,与家人分餐,与家人保持距离1.5米以上。

5.怕冷明显者,可以选用具有解热散寒类的中成药。

6.怕冷、发热、肌肉酸痛、咳嗽者,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类中成药。

7.乏力倦怠,恶心、食欲下降、腹泻者,可选用具有化湿解表类中成药。

8.发热伴有咽痛明显者,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利咽功能类中成药。

9.发热伴有大便不畅者,可加用具有通腑泻热类制剂。

10.体温升高,38.5℃以上,可采取温湿毛巾或冰贴等物理降温措施,建议口服解热镇痛药,也可服用清热解毒药。

以上具体药物可参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的推荐用药。

三、发热患者家庭防控措施

1.建议居家隔离时间为7天。

.保持居室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可早、中、晚各通风半小时,通风时注意保暖。

3.学会正确戴口罩、掌握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用肘部遮挡,不要用手去捂)、勤洗手(不洗手不接触口、鼻、眼等部位)和如厕后先盖马桶盖再冲水。

4.避免聚会、聚餐,尽可能减少人群密集场所的停留时间。

5.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知晓自我隔离的方法,如单人、单房间隔离;如无条件,家庭成员和患者保持至少1.5米以上距离;随手关门,避免各个房间之间的空气对流;不要使用中央空调。

6.医院就诊途中,所有人员均要佩戴口罩。

7.发热病人使用过的口罩要用密封袋/保鲜袋,将口罩密封后,放入垃圾桶。

四、居家发热患者的主要症状监测

1.密切观察体温,建议每天至少测量次。

.是否有胸闷、气短,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

3.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是否加重。

五、居家隔离中异常症状的处理建议

1.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1)体温持续小时以上不退。

()如果出现胸闷、气短。

.若出现呼吸频率≥30次/分,伴呼吸困难及口唇发绀等表现,须拨打10,由急救医医院、发热门诊救治。

本建议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循证修订完善,各地区根据区域特点使用。

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健康教育手册》—国家卫健委/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手册》—国家应激管理部

六、《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中国疾控中心

八、《口罩选择与使用技术指引》—中国疾控中心

九、《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与各类消毒剂的安全使用》—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关于化学消毒剂

化学消毒剂是指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的制剂,它不同于抗生素,它在防病中的主要作用是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常用的消毒剂产品按照成分可分为9种: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醇类消毒剂、含碘消毒剂、酚类消毒剂、环氧乙烷、双胍类消毒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

消毒剂本身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化学品,必须严格按照说明选用。消毒剂不是浓度越高越好,过度使用会带来其他风险。如过氧乙酸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以轻易地将微生物杀灭,常用于衣物、地面、墙壁、房屋空间等的消毒,但使用浓度过高时可刺激、损害皮肤黏膜,腐蚀物品。同时,长期大量使用同一种消毒剂、灭菌剂,会使微生物产生抗药性,灭菌效果大大降低。为避免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可以轮换使用不同消毒剂。部分消毒剂一定程度可以在功能上相互替代,但各类消毒剂消毒原理不同,使用和禁忌事项也各不相同,必须慎重选用,才能做到安全消毒、有效消毒、绿色消毒。

常见化学消毒剂

及其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1

醇类消毒剂

常见的醇类消毒剂是乙醇和异丙醇。95%的酒精能将细菌表面包膜的蛋白质迅速凝固,并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酒精进入细菌体内,因而不能将细菌彻底杀死。如果酒精浓度低于70%,虽可进入细菌体内,但不能将其体内的蛋白质凝固,同样也不能将细菌彻底杀死。只有70%-75%的酒精即能顺利地进入到细菌体内,又能有效地将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凝固,因而可彻底杀死细菌。因此,WHO推荐含量70%-75%的乙醇作为手消毒剂。酒精不适宜用于大面积消毒。

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液体,当空气中的酒精含量达到19%,温度等于或大于13℃以上时,遇到火星就会闪燃,使用时切记远离火种。使用前彻底清除周围易燃及可燃物,使用时不得接触明火或靠近明火。

使用后必须将容器上盖封闭,严禁敞开放置。使用过的毛巾等布料清洁工具,在使用完后应用大量清水清洗后密闭存放,或放通风处晾干。

家中需要酒精消毒时,可购买小瓶装酒精(≤毫升)使用。家中不要囤积酒精。酒精容器必须有可靠的密封,严禁使用无盖的容器。存放时远离火种、热源,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

酒精着火灭火简易方法。湿布盖火,断氧是最靠谱扑灭酒精起火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有条件时,最好事先将覆盖物浸湿。最好使用覆盖面较大的湿布,灭火时不能有快速拍打动作。一旦被烧伤,第一要紧的事情,当然是灭火。伤者正确的应对措施应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立即脱去衣物。衣物沾上酒精,已经成为燃烧物,以最快速度去除衣物,脱离热源,可以最大限度的减轻损伤和后果。第二,避免高声喊叫。在头面部已经被火焰包围的情况下,喊叫会引起严重呼吸道烧伤。而呼吸道烧伤,是烧伤患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第三,设法灭火。应当就地打滚压灭火焰或至少压制火势,减轻损伤。

84消毒液

84消毒液属于含氯消毒剂,是以次氯酸钠(NaClO)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液,适用于一般物体表面、白色衣物、医院污染物品的消毒。NaClO具有强氧化性,可作漂白剂,能够将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氧化,使其变性,因而能够起到消毒的作用。84消毒剂有致敏作用,具有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该品放出的游离氯有可能引起中毒。该物品不燃。

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84消毒液有一定的刺激性与腐蚀性,必须稀释以后才能使用(按照说明书),使用时应戴手套,避免接触皮肤。

84消毒液的漂白作用与腐蚀性较强,可腐蚀金属,对织物有漂白作用。必须用于衣物的消毒时浓度要低,浸泡的时间不要太长。

84消毒液是一种含氯消毒剂,而氯是一种挥发性的气体,因此盛消毒液的容器必须加盖盖好,否则会很快失效,达不到消毒的效果,宜现用现配,一次性使用,勿用50℃以上热水稀释。

不要把84消毒液与其他洗涤剂或消毒液混合使用,因为这样会加大空气中氯气的浓度而引起氯气中毒。尤其是洁厕灵(一般都含有盐酸)与84消毒液千万不能一起使用,否则会引起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氯气),轻者可能引起咳嗽、胸闷等,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因此,清洁马桶时,应将这两种物品分开使用。可以先用洁厕灵刷一遍,用水冲干净后,再用稀释后的84消毒液冲一遍。

3

过氧乙酸

过氧乙酸属高效过氧化物类消毒剂,过氧乙酸的气体和溶液都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细菌芽胞、真菌、藻类及病毒,也可以破坏细菌毒素,其杀菌作用比过氧化氢强,杀芽胞作用迅速。过氧乙酸又名过醋酸,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为强氧化剂,具有强腐蚀性,有漂白作用,性质不稳定,易分解。过氧乙酸水解产物为醋酸和过氧化氢。因此,过氧乙酸为混合水溶液,除含主要成分过氧乙酸,另含过氧化氢、醋酸、硫酸等。

过氧乙酸可通过浸泡、喷洒、喷雾、擦拭的方式对物品进行消毒。市售过氧乙酸为加有稳定剂的过氧乙酸水溶液,浓度一般为0%,消毒前稀释至使用浓度。另一种剂型为二元包装型:将加有催化剂硫酸的冰醋装于一瓶,将过氧化氢装于另一瓶,两瓶配套出售。临用前,将两瓶液体混匀,静置h以上,即可产生预定浓度的过氧乙酸。

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确保使用浓度。因过氧乙酸溶液不稳定,应贮存于通风阴凉处,或随时使用随时配制,用前先测定有效含量;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配制稀释液,稀释常温下保存不宜超过两天。

不可用于地面消毒。过氧乙酸对大理石和水磨石等材料地面有明显损坏作用,切忌用其水溶液擦拭地面。

过氧乙酸对金属有腐蚀性,配制消毒液的容器最好用塑料制品,配制过氧乙酸时忌与碱或有机物混合,以免产生剧烈分解,甚至发生爆炸。金属器材与天然纺织品经浸泡消毒后,应尽快用清水将药物冲洗干净。

高浓度药液具有强腐蚀性、刺激性,使用时谨防溅到眼内,皮肤上。如不慎溅到应立即用水冲洗。

在这里需要提到的是,空气消毒在呼吸道传染病控制中效果有限,在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转走后的终末消毒时有意义,建议由专业的卫生人员在无人状态下使用过氧乙酸或者过氧化氢处置或移动式紫外线消毒处理。空气消毒不能阻挡病人随时排出的病毒飞沫传给近距离接触的易感人群,所以个人防护也很重要。

4

双胍类和季铵盐类消毒剂

双胍类和季铵盐类消毒剂都属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这类化合物可以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菌体胞浆物质外渗,阻碍其代谢而起到杀灭作用。双胍类是一类低效消毒药物,对细菌的繁殖体杀菌作用强大,但不能杀灭细菌的芽孢、分枝杆菌和病毒。用于皮肤和黏膜消毒,也可用于物体表面消毒。常用的有氯己定(洗必泰)、皮可洗定。

双胍类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常与其他消毒剂复配以提高其杀菌效果和杀菌速度,将其溶于乙醇中增强杀菌效果,医院里非关键物品与手部皮肤的消毒。如氯己定-醇消毒药物是一种常用的皮肤、黏膜消毒药物,因具有杀菌范围广、合成简单、毒性小、成本低、性能稳定、加热不易分解、使用方便等特点,现得到广泛的应用。

5

含碘消毒剂

含碘消毒剂包括碘酊和聚伏酮碘等。碘酊工艺简单,易于制作,是早期主要的消毒剂,但由于其刺激性与腐蚀性,已逐渐被稳定性好、刺激性小的碘伏替代。碘伏是碘与表面活性剂的不稳定络合物,当其与细胞、细菌接触时可以释放游离的碘元素,游离的碘能迅速穿透细胞壁,依靠元素碘的沉淀作用和卤化作用,与蛋白质氨基酸上的羟基、氨基、烃基结合导致蛋白质变性沉淀,发生卤化,从而失去生物活性。

碘酊的常用浓度为%,聚伏酮碘的使用浓度为0.3%~0.5%,它们可卤化病原体蛋白并导致其死亡。含碘消毒剂可杀灭细菌的繁殖体、真菌和部分病毒,多用于皮肤与黏膜的消毒,医院常用于手部皮肤的消毒,但是与含醇的消毒剂一样,它无法杀死病菌或者细菌芽孢。

6

醛类消毒剂

醛类消毒剂主要包括甲醛和戊二醛等。此类消毒剂为一种活泼的烷化剂,可作用于病原体蛋白质中的氨基、羧基、羟基和巯基,从而破坏蛋白质分子并导致其死亡。

甲醛和戊二醛可杀灭各种病原体,由于它们对人体皮肤与黏膜有刺激、固化作用并可使人致敏,所以不可用于空气、食具的消毒。制药企业常采用甲醛熏蒸法来进行洁净区的环境消毒。因其对人体有致癌作用,易造成皮肤上皮细胞死亡而导致麻痹死亡,近年来,有些企业已采用过氧化氢蒸汽(VHP)消毒法来代替甲醛熏蒸法。

7

酚类消毒剂

酚类消毒剂已有年的历史,医院主要消毒剂之一,为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酚类化合物是芳烃的含羟基衍生物,在高浓度下,酚类可裂解并穿透细胞壁,使菌体蛋白凝集沉淀,快速杀灭细胞;在低浓度下,可使细菌的酶系统失去活性,导致细胞死亡。

酚类消毒剂是酸类化合物,呈弱酸性,一般都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在环境中易被氧化,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与碱性物质接触。其代表产品有苯酚、煤酚皂溶液、六氯酚、对氯间二甲苯酚等。常用的煤酚皂又名来苏尔,其主要成分为甲基苯酚。卤化苯酚可增强苯酚的杀菌作用,例如三氯羟基二苯醚作为防腐剂已广泛用于临床消毒、防腐。

8

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又名氧化乙烯,属于高效消毒剂,对金属不腐蚀,无残留气味,可杀灭细菌(及其内孢子)、霉菌及真菌。它的穿透力强,常将其用于皮革、塑料、医疗器械、医疗用品包装后进行消毒或灭菌,而且对大多数物品无损害。如用于精密仪器、贵重物品的消毒,尤其因为对纸张色彩无影响,常被用于书籍、文字档案材料的消毒。

环氧乙烷具有毒性、致癌性、刺激性和致敏性,属于易燃易爆化学品,因此并不常见于日常生活消毒。一旦意外与人体接触需立即处理。

皮肤接触: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min,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min,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十、《新冠肺炎防控期间营养膳食指导》—中国营养学会

十一、《福州市社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控制指导手册》《特定人群个人防护指南》《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指南》—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应急指挥部

十二、《预防性消毒工作手册》—福州卫健委

十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控指南》—北京疾控中心/北京健康教育所

十四、《疫情防治的协和解决方案》—医院

十五、《症状识别处理小贴纸》—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

十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口袋书》—医院

十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十八、《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十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湖北科技出版社?二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广东科技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旗下广东科技出版社紧急出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图书于1月3日上午与广大读者见面。

本书是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护手册,包括常识篇、症状篇、预防篇、误区篇等章节,以问答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该病的可能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自我保护办法、公共场所注意事项及防治误区等内容,对科学防控疫情、普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相关知识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帮助做好防护的随身宝。

库叔荐书

二十一、《畜禽屠宰加工企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中国肉类协会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畜禽屠宰加工企业是肉类产品稳产保供的中坚力量。为支持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平稳有序开工复产,确保肉类产品有效供应与质量安全,保障企业员工身心健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肉类协会联合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大学四川肉类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力量,制定了《畜禽屠宰加工企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并于月9日正式发布,供广大企业参考。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安心”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进一步凸显,肉蛋奶等产品稳产保供受到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yixiexie.net/yczz/8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