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新生儿筛查共识》
顾学范 教授
上海交通大医院
上海交通大医院的顾学范教授给大家带来了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新生儿筛查共识的解读。顾教授从全国新生儿筛查覆盖率的介绍开始,对CAH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分型、病因、危害等进行了详细阐述。接着顾教授对新生儿筛查目的、筛查流程、实验室诊断、分子诊断、治疗、随访及监测进行了系统介绍。在CAH的治疗中,顾教授对糖皮质激素及剂量、盐皮质激素及剂量、肾上腺皮质危象处理、外生殖器矫形治疗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遗传代谢病的肝移植治疗》
朱志军 教授
首都医科医院
首都医科医院的朱志军教授系统介绍了儿童代谢性疾病的肝移植治疗。至年我国儿童肝移植共完成例,医院的数据,81%的肝移植患儿是因为胆道闭锁。儿童肝移植的适应症包括急、慢性肝功能衰竭、代谢性疾病、梗阻性胆道疾病、肝脏肿瘤等。朱教授结合实际肝移植病例对肝移植治疗糖原累积症、尿素循环障碍、酪氨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枫糖尿症、HHH综合征、Wilson病、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Bylers病、Crigler-Najjar综合征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儿童肝移植术式包括亲体肝脏移植、劈离式肝脏移植、儿童DCD全肝移植、减体积肝脏移植及多米诺交叉辅助移植。最后,朱教授提到儿童肝移植术后生存情况良好,3年受体累积生存率达90%,世界上生存时间最长的肝移植受者已超过42年。
《生长激素治疗的安全性和并发症》
GaryButler 教授
医院
医院的GaryButler教授给大家介绍了生长激素治疗的安全性和并发症问题。GaryButler教授从来自家长的主要问题——“医生,生长激素治疗安全吗?”引出了对GH安全的认知、影响GH疗效的因素、关于GH治疗的现有证据和意见、为安全有效地使用GH可以做什么等问题。为此,GaryButler教授详细介绍了GH治疗对代谢的影响,指出没有一致的证据表明长期GH治疗会增加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在如何更好地使用GH治疗环节中,GaryButler教授提到个体化给药,即基于IGF-1浓度的剂量调整方法,以及青春期患儿双倍剂量方案可获得稍微更好的身高增长,但相应的花费要增加不少。在对GH治疗的脑卒中、肿瘤风险的分析中,GaryButler教授指出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GH治疗会增加脑卒中及肿瘤的风险。最后,GaryButler教授对欧洲SAGhE研究进行详细介绍。
病例
研讨
医院的朱岷教授带来了1例生后早发严重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病例,患儿男,G1P2,孕39^-4周,出生体重3.39kg,Apgar1为8分,5、10为10分。生后气促3小时伴皮肤色素沉着,以乳晕阴囊明显,阴茎长1.5cm,睾丸1.5mL,染色体46XY,肺炎入住新生儿科,诊断肾上腺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静滴氢化可的松治疗危象,好转后续口服氢化可的松和氟氢可的松,治疗效果满意。9个月时,发现患儿运动、智能发育迟缓,肌张力地下,MRI示脑白质髓鞘化延迟。合并肺炎时发现谷丙转氨酶及LDH升高,血氨和血乳酸正常。进一步完善检查,并行全外显子捕获和二代高通量测序(NGS)及CNV分析,最终确诊为Xp21相邻基因缺失综合征。
医院儿科的张星星教授带来了1例“发热5天,肌无力2天,意识障碍1天”的病例,患儿主要病情特点为:2岁女孩,病程5天,有感染中毒症状(发热,惊颤),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急性迟缓性麻痹,意识障碍,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情进展迅速,WBC升高,高血糖(24.37mmol/L),双手几个小疱疹,EV71(+),最终诊断为①重症手足口病;②应激性高血糖。接着对应激性高血糖的流行病学、危害、病因、发生机制、治疗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医院的袁丹丹老师带来了1例确诊糖尿病3年余,反复腹泻近半年的病例。患儿男,6岁,查体:身高.5cm(P3~P10),体重15.3kg(<P3),BMI13.75kg/m^2,面色苍白,无脱水貌,眶周水肿、口角湿疹,经脐腹围50cm,最大腹围53cm。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2.73×10^9/L,血红蛋白g/L,CRPmg/L,降钙素原2.95ng/mL,粪白细胞6~8/HP,粪培养:布氏柠檬酸杆菌,血IgEIU/mL。经完善检查及基因分析,最终确诊为IPEX综合征(即免疫紊乱、多种内分泌疾病、难治性腹泻及X连锁隐性遗传)。最后袁老师对IPEX综合征的基因突变、诊断及治疗进行了详细介绍。
医院的陈瑞敏教授带来了4例VitD缺乏及代谢异常性佝偻病的病例。陈教授接着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itD依赖性佝偻病IA型(DDR-IA)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并对肾性佝偻病、肝性佝偻病、抗癫痫药物性佝偻病等的病因、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了简要介绍。
医院的陈临琪教授带来了1例“反复抽搐三周余,加重三天”的病例,患儿病史特点为:小年龄(1月11天),非早产,出生后10余天出现抽搐就诊,属于后发的新生儿低钙血症,低钙高磷,甲状旁腺激素降低;维生素D正常;骨骼无畸形异常;母亲无低钙及糖尿病病史。诊断考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予以对症治疗缓解症状后,予骨化三醇、碳酸钙及门冬氨酸钾镁口服治疗,4天后复查尿钙/尿肌酐由3.5升至4.7。由此考虑高尿钙性低钙血症,遂停用骨化三醇,改用小剂量阿法骨化醇,同时加用氢氯噻嗪,治疗期间因血钾偏高,将门冬氨酸钾镁改为硫酸镁口服治疗,6天后复查游离钙0.7mmol/L,总钙1.85mmol/L,尿钙/尿肌酐为0.58。近期随访血钙正常范围,尿钙/尿肌酐0.23,未再抽搐发生。基因诊断发现患儿CaSR基因外显子检测到1个杂合突变,最终诊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低钙血症1型(ADH1)。接着陈教授对ADH1的发病机制、低钙低镁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的余珍老师带来了1例反复发作呕吐、腹痛、拒食的病例,患儿,女,3岁1月,因“呕吐、腹泻、精神差3天,拒食、嗜睡半天”而入院,生后3医院住院治疗4~5天,既往有4次类似发作,发作期间无异常。智力大致正常,生长发育迟缓,无特殊面容,口唇樱红,有深大呼吸,肝肋下2cm,质软,脾无肿大。实验室检查提示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血症、转氨酶明显升高、尿酮阳性。入院后经完善检查及整理诊断思路,最终确诊为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经输注含糖液、护肝等治疗5天好转出院。余老师接着对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的基因突变、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大会
发言
医院的李东晓老师带来了《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联合蛋白功能分析对例线粒体病患者进行病因研究》,结果显示: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显著提高了线粒体病基因诊断率,有助于对患者家庭准确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为鉴别假阳性和假阴性基因分析结果,应当从临床表型、生化检测、突变的致病性分析及相应蛋白的功能测定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对于基因检测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注意测序深度、覆盖度等技术问题。
医院的丁园老师带来了《44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陷症患儿的诊断与治疗研究》,结果显示:①OTCD患儿多为发病后临床诊断,临床表型复杂,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脑病、肝病。血液氨基酸分析、尿有机酸分析及OTC基因诊断是确诊的关键,对可疑患者应尽早进行代谢分析,正确诊断,合理治疗,改善预后。②虽然OTCD为X连锁遗传,女性发病率不低,对于OTC基因突变女性携带者,应注意监测血氨及肝功能。③44例患者OTC基因型复杂,共检出38种突变,其中18种为新突变,进一步丰富了OTC基因的突变资源库。
医院的袁裕衡老师带来了《5例经典型Fabry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结果显示:Fabry病临床表现多样,起病年龄早,早期表现不特异,易漏诊误诊。对临床可疑病例进行外周血α-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有确诊意义。
医院的丁圆老师带来了《先天性糖基化缺陷1a型患儿的临床、生化与基因诊断研究》,该研究首次建立了外周血白细胞蛋白糖基化功能测定方法,应用于糖基化异常患者的生化诊断。12例患儿均获了明确的PMM2基因诊断,发现两个新突变。通过羊水细胞基因分析,首次为我国糖基化异常家庭进行了胎儿诊断。
上海交通大医院的张惠文老师带来了《例戈谢病高危筛查研究》,结果显示:纸片法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检测能在高危患者中有效检出真正戈谢病患者,值得进一步推广。做好戈谢病的高危筛查工作,需要重视血样纸片的采集保存运输。
医院儿科的樊蕊老师带来了《西北地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儿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DMD基因突变类型多样,以大片段缺失突变最常见,重复突变次之,点缺失突变和剪切突变较少。本研究发现1例为31号外显子存在一个单碱基缺失造成的移码突变并造成翻译提前终止,即由ACA变异为AAA;1例发现1个无义纯合突变c.CT该突变导致DMD氨基酸编码提前终止,均未见文献报道。MLPA方法为临床DMD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产前诊断提供遗传学帮助。DMD家族史因为少子化现象,遗传家族史不典型或缺失,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患儿MLPA阴性患儿仍需要进一步行Sanger测序法,以免漏诊。
南京医院的单晔老师带来了《中国汉族儿童A3型短指畸形发生率调查》,结果显示:BDA3在中国汉族儿童总体发生率为6.95%,两性之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DA3合并有骨骺发育异常如锥形骨骺。BDA3退化的中指指节呈菱形或三角形,造成第5指向桡侧弯曲,是造成临床上斜指(Clinodactyly)畸形的常见原因。
新疆医院的米热古丽·买买提老师带来了《III型、IV型成骨不全患儿合并矮身材时IGF-1与IGFBP-3水平的研究》,结果显示:III型、IV型成骨不全患儿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但III型、IV型成骨不全患儿IGF-1与IGFBP-3水平在正常低限范围内,成骨不全的III型及IV型类型对上述生长因子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代谢科的胡昊老师带来了《儿童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致病基因研究》,结果显示:鉴别诊断和两级筛查的流程能很好的应用于精神运动发育障碍的婴幼儿和儿童,显著提高目前传统方法的诊断率,为个体化的精准医疗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同时也为基于诊断结果的生育咨询,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筛查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南京医院儿科的李毓雯老师带来了《肾脏磷排泄异常导致肾结石和钙化形成的机制学研究——基于钠磷协同转运子基因敲除鼠模型的启示》,结果显示:无论尿钙排出是否增高,钠磷协同转运子基因缺陷引起的尿磷排出增多可导致肾脏钙化及肾结石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血FGF23水平增高及Enpp1、OPN表达减少相关。临床上用口服补充磷酸盐来治疗此类疾病,虽然可以减少尿钙的排泄,但可导致肾结石和肾钙化的发生进而引起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最后,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学组副组长罗飞宏教授致闭幕词,对这三天的精彩会议内容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儿科学术大会——遗传代谢内分泌专场至此圆满结束了,非常感谢各位老师3天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