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研究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创伤的总人数达70余万人,伤者达数百万人,其中约有20%因未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而死亡,失血性休克占首位。选择正确、及时、有效复苏及尽早实施手术是减少创伤患者死亡的关键因素。
医院麻醉科范流林主任解释到:“失血性休克又称低血容量性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可分为显性丢失和非显性丢失。”
当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时,一般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和肢端紫绀,浅表静脉萎陷,脉搏细弱,全身无力,尿量减少,烦躁不安,焦虑,反应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它是1—44岁年龄段的第一位死因。它的处理原则是:针对病因止血、有效的液体复苏、快速转运。
在治疗方面,范流林主任提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病因治疗
休克所导致的组织器官损害的程度与容量丢失量和休克持续时间直接相关。如果休克持续存在,组织缺氧不能缓解,休克的病理生理状态将进一步加重,所以,尽快纠正引起容量丢失的病因是治疗低血容量休克的基本措施。进一步研究提示对于出血部位明确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进行手术止血非常必要,可以提高存活率。
液体复苏
液体复苏分为晶体液和胶体液。目前主要以晶体液为主,优点是对患者不会有过敏反应,对肾功能、凝血功能没有影响,输注不会导致输血及血浆引起的细菌传播、血源传播疾病及免疫抑制等。
输血治疗
输血及输注血制品在低血容量性休克中应用广泛。失血性休克时,丧失的主要是血液,但是,在补充血液、容量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凝血因子的补充。同时,应该认识到,输血也可能带来的一些不良反应甚至严重并发症。
血管活性药与正性肌力药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患者一般不常规使用血管活性药,研究证实这些药物有进一步加重器官灌注不足和缺氧的风险。临床通常在积极进行容量复苏状况下,对于存在持续性低血压的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可选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酸中毒
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科严重加重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引起严重的低血压、心律失常和死亡。临床上使用碳酸氢钠能短暂改善休克时的酸中毒,但不主张常规使用。研究表明,代谢性酸中毒的处理应着眼于病因处理,容量复苏等治疗。在组织灌注恢复过程中酸中毒状态可逐步纠正,过度的血液碱化使氧解离曲线左移,不利于组织供氧。因此,在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中,碳酸氢盐的治疗只用于紧急情况或pH7.2。
低体温
严重低血容量休克常伴有顽固性低体温,严重酸中毒、凝血障碍及失血性休克合并低体温是病情严重的临床征象。回顾性研究显示,低体温往往伴随更多的血液丢失和更高的病死率。低体温(35°C)可影响血小板的功能、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及影响纤维蛋白的形成。低体温增加创伤患者严重出血的危险性,是出血和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中,特别是大量输注液体后应特别注意保温,防治体温过低。
胃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保护
失血性休克时,胃肠道粘膜低灌注、缺血缺氧发生得最早、最严重。胃肠粘膜屏障功能迅速减弱,肠腔内细菌或内毒素向肠腔外转移机会增加。此过程即细菌易位或内毒素易位,该过程在复苏后仍可持续存在。近年来,人们认为肠道是应激的中心器官,肠粘膜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休克与创伤病理生理发展的不利因素。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与毒素易位,是低血容量休克治疗和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
医院麻醉科,科室设备一流,科主医院麻醉科主任范流林担任。科室技术人才梯队式,医院所有手术病人的麻醉及重症病人抢救,年麻醉数量余例。在范流林主任的带领下能开展气静全麻、支气管气静全麻、椎管类麻醉、神经阻滞、动静脉监测。全科室医技人员都经过重症病抢救治疗及管理培训,较好的掌握各项操作技术。目前主要开展普外科、泌尿外科、骨外科、妇产科、骨科、肛肠科及手足外科的手术病人麻醉。同时开展门诊手术病人的无痛麻醉,及无痛内窥镜检查与治疗。参与全院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插管,动脉、静脉穿刺与监测。
-end-
更多健康资讯及医疗信息:长按指纹识别医院哪里治疗白癜风北京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是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