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关节炎的中药内服外治疗法

温馨提示:

欢迎免费订阅蜡灸堂

公众   骨性关节炎又名肥大性骨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炎、变形性骨关节炎、增生性骨关节炎或骨关节病,是由于构成关节的软骨、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变性、退化,关节边缘形成骨刺,滑膜肥厚等变化,而出现骨破坏,引起继发性的骨质增生,导致关节变形,当受到异常载荷时,引起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视病程不同,症状差别较大,但大多数患者的表现并不典型,尤其是早期病例,仅有5%的人有症状。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本病起病缓慢,无全身症状。通常为多关节发病,也有单关节发病者。受累关节可有持续性隐痛,活动增加时加重,休息后好转。疼痛常不严重,气压降低时加重,故与气候变化有关。有时可有急性疼痛发作,同时有关节僵硬感,偶尔可发现关节内有磨擦音。久坐后关节僵硬加重,但稍活动后反而好转,有人称之为“休息痛”。后期关节肿胀、增大及运动受限,但很少完全强直,一般表现为骨阻滞征。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有以下两个方面。

  肝肾亏损:肝藏血,血养筋,故肝之合筋也。肾藏精,故肾之合骨也。诸筋者,皆属于节,筋能约束骨节。中年以后,由于肝肾亏损,肝虚则血不养筋,筋不能维持骨节之张弛,关节失滑利,肾虚而髓减,致使筋骨均失所养,骨赘形成,关节囊纤维变性和增厚,限制关节的活动,关节周围的肌肉因疼痛而产生保护性痉挛,使关节活动进一步受到限制,增加了退行性变的进程,关节发生纤维性强直。

  慢性劳损:过度劳累,日积月累,筋骨受损,营卫失调,气血受阻,经脉凝滞,筋骨失养,进而发生本病。

西医病因病理

  西医学认为,其病变累及关节软骨、软骨下骨、滑膜、关节囊、韧带及相关肌肉。该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关节病变,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女性比男性多发。骨性关节炎以手的远端和近端指间关节,膝、肘和肩关节以及脊柱关节容易受累,而腕、踝关节则较少发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软骨退行性变性和消失,关节边缘韧带附着处和软骨下骨质反应性增生形成骨赘,并由此引起关节疼痛、僵直畸形和功能障碍。骨性关节炎在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通常所指的骨性关节炎属于原发性骨性关节炎,原发性又称特发性,以人体自然老化为主;继发性骨性关节炎是指在其他各种病因或疾病的基础上诱发的病变,如创伤、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及内分泌性疾病等。这一类骨性关节炎的病变比较局限,不伴发赫伯登结节。在我国,以继发性骨关节病较多见,原发性骨关节病则较少。

1.原发性骨关节病

  其基本病因是人体成熟后的逐渐老化及退行性变在骨关节方面的表现,正如心脏老化出现心力衰竭一样,关节也会出现关节衰竭。

  成人关节软骨内的营养物质是由滑膜血管丛弥散到滑液内,再通过软骨基质到达软骨细胞的。关节软骨本身并无神经、淋巴管及血管,也不直接与血管接触。软骨基质由胶原和糖蛋白组成框架,其中镶嵌软骨细胞,含有约80%的水分。当关节活动时,关节透明软骨面之间产生相互的压缩和放松作用。压缩时基质内液体溢出,放松时液体进入基质,这正像一个唧筒,如此反复交替进行,以保持关节软骨细胞的营养供给。若这种营养供给渠道逐渐老化、萎缩,甚至出现闭塞,则软骨基质可发生改变,进而使软骨细胞退化和死亡,产生骨关节病的一系列病理生理与病理解剖改变。

  年龄是发病的主要因素,60岁以上的人,约80%具有关节退变,并于X线平片上显示增生样改变。但此组人群并不一定都有症状。

  本病与家族性遗传有关,远侧指骨间关节背侧的Heberden结节可能是受性别影响的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女性多为显性,老年女性外显率为30%;男性则多为隐性,外显率仅3%,为前者的1/10。

  本病与关节负重过大有关,临床发现:身体过于肥胖时,特别是下肢和脊柱诸承重关节负荷过大时,必然妨碍关节软骨的营养。因此,这类人群的发病率比普通人群增加1倍。

2.继发性骨关节病

  所谓继发性骨关节病,是指因某种已知原因,例如外伤、手术或其他明显因素而导致的软骨破坏或关节结构改变。由于关节面摩擦或压力不平衡等因素而造成关节面的退行性变。在此类病例,大多数可以找到解剖学或素质上的异常,因而有人认为骨关节病都是继发性的。

  各种关节部位的创伤、炎症、异常代谢产物沉着、反复出血后大量铁质沉积,以及在关节内注射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及烷化剂等,均可使关节软骨细胞或基质直接遭到破坏,或是因破坏软骨的营养而使之退化,逐渐被磨损,产生继发性骨关节病。其中继发于创伤后者,称为创伤性关节炎。此外,某些内分泌异常,如糖尿病,可使软骨细胞异常,容易发生继发性骨关节病;关节结构异常,尤其是对线不良,使相对应的两关节面密合不好,接触不均匀,以致因压力不平衡而失去唧筒作用,使正常有序的软骨营养交换程序受到破坏,久而久之,则发生继发性骨关节病。

诊断要点

  诊断骨性关节炎不能单靠一种检查,必须综合诊断并排除其他疾病。

1.病史

  了解病人的症状及症状出现的时间和经过。如果病人对疼痛、僵硬、关节功能等情况说得很清楚,并且能讲明白这些症状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医生就会对病情有比较好的估计。最后,还得了解病人以前接受过哪些治疗以及药物。

2.体格检查

  为病人做全面体检,并检查关节,包括检查腱反射和肌肉的力量,观察病人行走、弯腰和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

3.X线检查

  通过X线片了解关节破坏的程度。如受累关节处软骨丢失、骨质破坏和骨刺都能在X线片上显示出来。但是,片子上显示的关节损害程度与病人疼痛、残疾的程度之间往往有很大的差别,而且早期的骨性关节炎在大量软骨丢失发生以前,X线片上可能不表现出来。

4.血液及关节液检查

  当具有侵蚀性或全身性病变,或伴急性滑膜炎时,关节液可轻度混浊,血沉可轻度增快(很少超过40mm/h),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升高。关节滑膜液检查大多数在正常范围,少数患者白细胞计数轻度增加,高龄患者可见焦磷酸钙和磷灰石结晶。

中医辨证分型

  1.肝肾亏虚型

  主要表现为手指、脚趾、跟骨、膝、髋、颈椎等部位关节疼痛。疼痛以酸痛为主,疼痛部位喜按喜揉,遇劳痛甚,休息时痛轻,常反复发作。该症患者还常伴有腰膝无力、面白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等症。

  2.瘀血阻滞型

  主要表现为手指、脚趾、跟骨、膝、髋、颈椎等部位关节疼痛,该种疼痛痛有定处,动则加剧,痛剧者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该症患者常伴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3.风寒湿阻型

  主要表现为手指、脚趾、跟骨、膝、髋、颈椎等部位关节疼痛,该种疼痛有沉重感,常逐渐加重,虽静卧也不缓解,遇阴雨天疼痛加剧,疼痛部位常转侧困难。该症患者常伴有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中药内服、外治法1.肝肾亏虚型

  此类患者在治疗上应以补益肝肾为主,可选用杞菊地黄丸加减,其方药组成为:杜仲15g,枸杞子、川牛膝、菊花、生地、熟地、山药、枣皮、茯苓、泽泻、当归、菟丝子、丹皮、天冬、麦冬、石斛各10克,每日一剂,用水煎服。也可选用中成药骨刺平片,每次口服5片,每日服3次;或选用壮骨关节丸,每次口服6克,每日服2次,早晚饭后服用;或选用天麻片,每次口服4片,每日服3次;或选用六味地黄丸,每次口服1丸(9g),每日服2次。配合中药蜡灸热敷法,疗效更佳。

2.瘀血阻滞型

  此类患者在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可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其方药组成为:桃仁、香附、泽兰、当归、川芎、川牛膝、白芍、生地、水蛭、三七(研粉)、地龙、党参、蒲黄各10克,乳香、没药各9g,全虫、红花、五灵脂各5克,每日一剂,用水煎服。也可选用中成药痹通药酒,每次口服30~40mL,每日服2次;或选用活血止痛胶囊,每次口服4粒,每日服3次;或选用云南白药胶囊,每次口服2粒,每日服2次;或选用腰息痛胶囊,每次口服2粒,每日服3次。中药蜡灸热敷法(配合痹通药酒)对本型疗效明显(治疗方法见下文)。

3.风寒湿阻型

  此类患者在治疗上应以祛寒行湿、温经通络为主,可选用蠲(juān)痹汤加减,其方药组成为:地黄、当归、续断、鸡血藤、丹参各15g,羌活、姜黄、黄芪、赤芍、防风、桑枝、桂枝、葛根、川芎、独活、通草、威灵仙各10克,炙甘草5克,细辛3g,大枣3枚,每日一剂,用水煎服。也可选用中成药寒湿痹颗粒,冲服,每次服10克,每日服2次;或选用骨刺消痛液,每次口服30毫升,每日服3次;或选用追风透骨丸,每次口服6克,每日服2次。中药蜡灸热敷法(配合痹通药酒)对本型有特效,疗效非常显著(治疗方法见下文)。

  骨关节病患者除可内服中药外,还可外用下列中成药配合治疗,以便提高疗效:

  1.百草堂通络膏:取本品一张贴于关节疼痛处,每日换药一次,可起到活血祛风、消炎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30天为一疗程,一般患者一个疗程即可明显见效。

百草堂通络膏:适用于颈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滑膜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骨性关节炎、落枕、扭伤、拉伤等病症。

  2.中华跌打丸:取本品1~2丸,研碎,加适量白酒,将其调为稀糊状,将药糊均匀地涂敷于关节疼痛处,用纱布包扎,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外敷时可适时在敷料上滴入白酒,以保持湿润,借以增强疗效。一般患者连续用药7~10天,即可起到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

  3.腰痛灵胶囊:取本品4粒,于睡前半小时用黄酒兑少量温开水送服;另取腰痛灵胶囊2粒,去掉胶囊,用黄酒将其调为稀糊状,外敷于患部疼痛处,用纱布包扎,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用药两个疗程,可起到活血通络、散瘀止痛的作用。

  4.伤湿止痛膏:取本品一张贴于关节疼痛处,每日换药一次,可起到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也可选用麝香追风膏、麝香虎骨膏、云南白药贴膏等。

  5.骨痛贴膏:取本品一张贴于关节疼痛处,每次(每张)贴敷12小时,每日贴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用药1~2个疗程,即可起到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

  6.正骨水:取少量本品放于手掌上,然后用手掌将患处皮肤按摩至有温热感,再将热水袋放在患处热敷,每次敷10~30分钟,每日敷2~3次,可起到活血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

  7.骨质增生一贴灵:取本品一张贴于关节疼痛处,每次(每张)贴12小时,每日贴一次,15~20天为一个疗程,可起到活血化瘀、散寒通络、除风祛湿、散结止痛的作用。

中药蜡灸专治慢性病、沉疴顽疾

中药蜡灸疗法

  先口服[痹通药酒]少许,然后将[痹通药酒]涂抹在以下部位并揉搓:病变部位、后背T5~L3。慢性劳损加敷L3~S5,肝肾亏损加敷小腿下部(三阴交穴周围)。

  将《关节蜡灸》敷于上述部位。

  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疗程。

按语

  一切疾患的发生都是某种原因使人体阴阳失去平衡所致,“治病必求其本”。调整人体阴阳,使人体阴阳恢复平衡是治疗疾患的关键。

  骨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骨痹”的范畴。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日渐衰惫,难以充盈筋骨,筋脉失濡,加之风寒湿邪趁虚侵入,留于经络关节,致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凝滞成瘀,不通则痛。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是痹证在先,为病之根源,故治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主,辅以滋阴补肾壮骨。

  《关节蜡灸》药方具有平衡阴阳、协调脏腑、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益气扶正祛邪的作用。

  临床取穴以局部阿是穴区为主,以疏通经络,调畅气机。选取背俞中穴区,其中膈俞为血会,有利气宽胸、活血化瘀之功;肝俞、胆俞为肝胆之背俞穴,而疏肝利胆、行气通络之效;脾俞、胃俞为脾胃之背俞穴,有健脾益胃、利湿导滞之功。肝、胆、脾、胃之脏腑,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影响,诸穴相合,相互为用,与膈俞相配,对肝、胆、脾、胃气滞血瘀者更为适宜,故可扶正健脾,滋阴补肾壮骨。临床根据证型的不同,选取不同的穴区。肝肾亏虚者加三阴交穴区,以滋补肝肾;慢性劳损者加腰骶穴区,以补肾壮阳,强腰固下,散寒通络。

  中药蜡灸的作用机理是:敷在患处的药蜡使得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患处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由5%~15%增至50%,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从而使中药能够充分发挥疗效,取得理想的效果。①药蜡的温热刺激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促使局部组织的渗出液或瘀血被吸收,加速炎性物质的排泄,从而起到舒筋活血、通痹止痛的效果;②对身体腧穴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对脏腑起到调节的作用,可扶阳固本;③渗透进皮肤的药物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促进气血生化,加速损伤的筋骨修复;④随着药蜡的逐渐冷却,体积缩小,对肌肤产生柔和的按摩作用,使表面皮肤毛细血管轻度受压,同时迫使静脉血和淋巴回流,使肿胀浮起的组织着实,有散瘀消肿的作用。

  中药蜡灸治疗关节疾病,是集药物、穴位刺激、温热疗法、中药透皮吸收为一体的作用迅速、简便、价廉、安全、毒副作用小且科学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注意事项

  避免长期剧烈运动。长期、过度、剧烈的运动或活动是诱发骨质增生的基本原因之一。尤其对于持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过度的运动使关节面受力加大,磨损加剧。长期剧烈运动还可使骨骼及周围软组织过度地受力及牵拉,造成局部软组织的损伤和骨髂上受力不均,从而导致骨质增生。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长期剧烈的运动,并不是不活动,恰恰相反,适当的体育锻炼是预防骨质增生的好方法之一。因为关节软骨的营养来自于关节液,而关节液只有靠“挤压”才能够进入软骨,促使软骨的新陈代谢。适当的运动,特别是关节的运动,可增加关节腔内的压力,有利于关节液向软骨的渗透,减轻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从而减轻或预防骨质增生,尤其是关节软骨的增生和退行性改变。因此骨质增生康复的方法在于运动,意义在于消除或减轻增生部位的疼痛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功能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和劳动能力,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关节炎患者日常保健

  1.多食含硫的食物,如芦笋、鸡蛋、大蒜、洋葱。因为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的修补与重建都要以硫为原料,同时硫也有助于钙的吸收。

  2.多食含组氨酸的食物,如稻米、小麦和黑麦。组氨酸有利于清除机体过剩的金属。多食用富含胡萝卜素,黄酮类,维生素C和E以及含硫化合物的食物。也可多食含硫食物如大蒜、洋葱、芽甘蓝及卷心菜。

  3.经常吃新鲜的菠萝,可减少患部的感染。

  4.保证每天都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亚麻籽、稻米麸、燕麦麸等。

  6.禁服铁或含铁的复合维生素。因为铁与疼痛、肿胀和关节损伤有关。茄属蔬菜,如西红柿、土豆、茄子、辣椒等及烟草中的生物碱能使关节炎症状加重。

  7.关节炎患者不要经常使用铁锅烹饪。习惯用铁锅炒菜和类风湿风性关节炎病很容易旧病复发,发病后血清中的铁含量下降。

  8.生活要规律,饮食要适度,大便不宜干结。

  幼年时营养合理,终身保持适度合理的运动,不过量运动并防止急慢性损伤,老年人应避免剧烈运动,以散步、太极拳等和缓运动为主。当关节疼痛、僵硬、肿胀时应减量甚至停止运动。同时应注意保暖,保持合适体重,对防治该病均有好处。关节病变较重的老年朋友应扶手杖行走,减轻关节负担。

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医法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增生性膝关节炎、老年性膝关节炎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它的主要改变是关节软骨面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的骨质增生。主要表现是关节疼痛和活动不灵活,X线表现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致密,骨小梁断裂,有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有唇样增生。后期骨端变形,关节面凹凸不平。关节内软骨剥落,骨质碎裂进入关节,形成关节内游离体。

  骨性关节炎又叫退行性关节炎,实际并非炎症,主要为退行性变,属关节提前老化,特别是关节软骨的老化。骨性关节炎代表着关节的衰老,故称之为老年性关节炎。广义的骨关节炎还包括其他一些无菌性关节炎疾患。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是疼痛、肿胀、畸形和活动障碍。

1.疼痛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疼痛多以钝痛为主,疼痛剧烈者较少见,疼痛同时常伴沉重感、酸胀感、瘀滞感及活动不适。疼痛发生多与气温、气压、环境因素及情绪等有关,秋冬加重,天气变换时加重。疼痛多位于髌股之间或髁骨周围和膝关节内侧。

2.肿胀

  由于软组织变性增生、关节积液、滑膜肥厚、脂肪垫增厚等所致。甚至是骨质增生、骨赘等引起。常多种因素并存。以髌上囊及髌下脂肪垫肿胀较多见,也可是全膝肿胀。

3.畸形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所致畸形以膝内翻畸形多见,严重者伴小腿内旋,大腿肌肉萎缩。

4.功能活动障碍

  运动异常,如打软、跪落感、失稳感、摩擦感、交锁(关节内游离体致等)、弹响等;僵硬,强直(因为关囊挛缩、关节内外粘连、髌骨活动度减少,口绳肌挛缩等)。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

  1.反复劳损或创伤史。

  2.膝关节疼痛和发僵,早晨起床时较明显,活动后减轻,活动多时又加重,休息后症状缓解。后期疼痛持续,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股四头肌萎缩,关节积液,甚至出现畸形和关节内游离体。

  3.髌股之间或髁骨周围和膝关节内外侧压痛点、髌骨研磨试验、半月板旋转试验、前抽屉试验等检查;

  4.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有时可扪及摩擦音。

  5.膝关节正、侧位X照片:关节间隙变窄(正常4mm)显示髌骨、股骨髁、胫骨平台关节缘呈唇样骨质增生,胫骨髁间隆突变尖,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致密,有时可见关节内游离体。

  6.膝关节磁共振(MRI),可明确诊断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等膝关节内部结构有无病变。

  目前尚无有效阻止该病发展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本病则有其独特优势,本文就近几年来中医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日后治疗提供参考。

中药内治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不少学者对本病采用辨证分型治疗。莫少庸以中药汤剂为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将本病分为肝肾亏损、气阴两虚、痰湿和寒凝瘀阻4型,并分别施以加味二仙汤、柔阴通痹汤、祛痰通痹汤、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刘洪旺等将本病分为3型论治。气滞血瘀型选用身痛逐瘀汤加减;寒湿痹阻型以当归四逆汤加独活寄生汤加减;肝肾亏虚型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张建福等将本病分为3型,气血凝滞型,方用化瘀通痹汤;肝肾不足型,方用增生汤;寒湿痹阻型,方用通痹汤加制川乌、制草乌、桂枝、薏苡仁、木瓜。

  除辨证论治外,许多人采用专方治疗骨关节炎。程永远认为,活血化瘀、燥湿化痰是本病有效治法之一,以归芎化瘀汤为基本方治疗本病60例,有效率95%。齐立卿等强调本病发病以虚为主,治疗以补肝肾治本为主,以培元固本、生津荣骨立法,用扶元荣骨汤治疗64例,总有效率92.18%,复发率18.75%,且远期疗效较好。曹向阳等从整体观念出发,围绕肾、肝、脾三脏立法组方,以滋补肾阳为基础,温煦肢节、气化水湿。运用自拟壮筋活血汤治疗本病,并与壮骨关节丸治疗作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壮筋活血汤效疗明显。

中药外治法

  中药外用可借助其药力将舒筋通络,祛风散寒之药直接作用于患膝局部,渗透肌肤,直达病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降低骨内压,促进炎症吸收,缓解或消除症状。中药外治主要有熏洗法、中药熏蒸法、中药贴敷法、热敷法。汪永夫等应用关节腔内注射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膝骨关节炎,治疗例,疗效理想,无副作用。崔育生自拟外敷药剂(土鳖虫、乳香、没药、红花、当归、牛膝、羌活研末,加醋或凉茶水调成糊),外敷患处,用纱布固定。童培建等自拟熏洗方结合穴位敷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78例膝。结果根据膝关节疼痛及功能评分,总优良率为87.38%。无严重并发症。

针灸治疗

  针灸亦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重要中医疗法,除传统的针刺和艾灸外,有电针、温针灸、火针、小针刀等在临床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针刺

  李正祥针刺犊鼻、内膝眼、梁丘、血海、足三里为主穴治疗本病,据舌脉及兼证分型配穴,热痹加曲池;寒痹加关元。杜引平采用齐刺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炎50例,总有效率86%。张必萌等将5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长针穴位透刺组32例和单纯西药治疗组18例,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种治法均可有效。其中长针组的总有效率为87.5%,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55.6%。

灸法

  《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采用针刺不佳的病症可用灸法治疗。艾灸集热疗、光疗、药物刺激于一体,作用于特定穴,能温经通络,迅速改善局部血循环,从而达到蠲痹止痛效果。李宁等采用传统灸法,用艾条悬灸患者腰阳关穴及患膝犊鼻穴。黄静采用瘢痕灸,以麦粒大实心艾柱置于足三里、悬钟穴上,自然熄灭后取下艾灰,穴位上覆胶布密封,结果痊愈10例,总有效率92%。

温针灸

  温针灸法是借艾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达到治病、防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及防病保健等作用。对不适合服药控制关节疼痛的患者,温针灸为一种既受欢迎又有良好效果的治疗手段。孙建才用温针灸膝三针治疗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33例,疗效满意。林国华等采用温针治疗膝骨关节炎40例,以膝眼、阳陵泉、足三里、梁丘为主穴,结果总有效率为92.5%。王建国等将8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温针灸组和针刺加TDP照射组,取穴相同,2个疗程后,温针灸组临床基本痊愈率为30%,针刺加TDP照射组临床基本痊愈率为10%。

火针

  火针具有汇聚针、温热于一体的双重作用,是针与灸的有机结合,具热能且灭菌彻底,可温阳振阳,消除寒、湿、瘀等阴邪,刺激量大,作用时间长,促进代谢产物及炎症物质吸收,可消炎镇痛。李萍等取内外膝眼、梁丘,配以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膝阳关,主穴每次必用,配穴选用,采用火针疾刺法。治疗患者41例,结果显效21例,总有效率97.6%。金永明等在膝眼、梁丘、血海及阿是穴施以火针,用疾刺法不留针治疗患者例,临床治愈64例,总有效率96.4%。李亚东采用以阿是穴为主,配足三里、阳陵泉、犊鼻、阴陵泉、血海为辅,将细型贺氏火针烧红后,迅速在阿是穴处散刺,同时选配穴2~3穴快速针刺,其余穴位可用毫针留针,平补平泻手法。共治疗患者49例,全部有效。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穴位和药物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常用的药物有地塞米松、当归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可针对不同关节炎灵活辨证运用。陈一凡等采用当归注射液和胎盘注射液的混合液,于患侧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等处进行穴位注射,并口服中药治疗患者例,结果痊愈67例,总有效率94.3%。唐韬等运用纯中药制剂蜂毒注射液和风痛宁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并与局封治疗作对照。结论:蜂毒和风痛宁穴位注射治疗本病疗效优于局封治疗,且能减少副作用,延长复发时间。

电针

  电针疗法能消炎镇痛,促进血循及渗出物吸收,也可有效恢复股四头肌的功能,减轻膝关节疼痛和僵硬症状,促进炎症吸收,有利于组织代谢和修复。孔德清取王氏犊鼻穴、鹤顶穴接电针,同时针刺配穴阴陵泉、阳陵泉等,并配合中药口服治疗患者48例,总有效率%。丁青采用电针治疗51例患者,以膝关节周围的穴位为主,消肿止痛效果明显,总有效率82.35%。

小针刀

  小针刀治疗能解除膝关节周围形成的轻度组织粘连,缓解痉挛,消除软骨边缘的骨质增生,缓解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胡平安等报道用小针刀治疗患者68例,在膝关节周围阿是穴处进针刀直到骨面,剥离粘连,以刀下有松动感为宜,结果优49例,优良率86.8%。门赞等采用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2例,总有效率88.9%。

小结

  祖国医学没有骨关节炎这个病名,但在中医经典著作及历代文献中早有相似于本病的描述。该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与“痹症”中“鹤膝风”、“骨痹”、“筋痹”相类似。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与肝、脾、肾亏虚,风、寒、湿及瘀血客于局部有关,最终都导致局部血瘀气滞,经络痹阻不通而发病。《张氏医通》云:“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本病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肝肾亏虚是病变的根本,风寒湿痰瘀痹阻经络为标。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老年肝肾不足或劳损、外伤损伤气血,复受风寒湿(热)邪,邪滞膝部,气滞血瘀,经络闭阻,筋骨失荣为本病的基本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关节退行性病变,以关节软骨的退变为其特征,可致软骨破坏、滑膜增生、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游离体出现等。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改变病情、阻止病情进展的有效药物。

  运用中医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已有多年历史,中医中药对其防治康复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见解。通过对近几年来中医的治疗方法分析,没有任何药物或外科手术能确切改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进程,本病治疗主要在于解除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保护关节结构。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从膝关节局部用药和全身整体出发,内外兼治,动静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综合治疗,不失为治疗该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蜡灸堂系列产品之——

关节蜡灸

关节肿、痛、增生、骨刺、积液、僵直、陈旧性扭挫伤、活动艰难、伸屈不利;退行性关节炎、滑囊炎、滑膜炎、骨质增生;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痛、痛风等症状。

温经散寒,通脉止痛;舒筋活络,祛风胜湿;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滋补肝肾,强肾壮骨;补血益气,扶正祛邪。对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红细胞黏附活性,改善关节处血液循环,消肿止痛,缓解粘连,修复损伤韧带,改善关节晨僵,控制病情发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蜡灸是中医学外治法的一种,有针灸所不为、内服药物所难能的功效,对内、外、妇、儿诸科病症都有独特的疗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该方法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活血化瘀、消肿散结、行气止痛、调节脏腑、健脾和胃、祛风除湿、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它与针灸、推拿等一起构成了中医理疗医学的基础。

  江苏蜡灸堂在继承传统蜡疗法的基础上,本着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的原则,将中药与蜡疗和针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取穴、配穴、疗法、药方、辩证施术、临床应用进行系统地研究总结,又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以经络穴区为施术部位配合经现代科学精心研制提取而成的中草药作为蜡灸药方施术,对皮肤和腧穴进行物理刺激作用和药理效应作用,内病外治,通过经络运行,调节脏腑,调和阴阳,补虚泻实,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治疗疾病,保护机体健康的目的,使蜡疗在施治技术和诊疗效果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江苏蜡灸堂以“严谨做事,精诚做人”的原则,药材等物料一律选用上好的原料,繁杂的加工流程每一步精益求精。蜡灸堂所用的蜡质为高品质美容蜡,药物选用上等中药药材,采用超微粉碎技术,使生药中心粒径在5~10微米以下,细胞破壁率达到95%,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直接暴露出来,易于溶出和被人体直接吸收,起效更加迅速,治疗时间短,见效快。

  蜡灸使药物经皮肤吸收和渗透,药物有效成分直达病灶。在温热作用、信息作用、药理作用和机械压迫作用的多重作用下,药效更为充分,能使症状快速消除,标本兼治,持久而稳定。

  由于蜡灸产品是经过皮肤由表入里,直达病所,不需要经过肝、脾、肾等器官的代谢作用,所以蜡灸疗法更绿色,无毒副作用,没有药物依赖性,安全性极高。

{蜡灸堂}招商加盟

欢迎广大朋友们前来实地考察

赞赏

长按







































头部白癜风和白癜风的区别
德国强力白蚀消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yixiexie.net/jbgs/10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